诗词大全

《应举题钱塘公馆》

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作者介绍

周匡物,字几本,漳州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唐代诗人。仕至高州刺史。

周匡物的生平

  周匡物,字几本。唐龙溪县人。曾在天城山之麓读书。“天城”,后改名“名第”,郡人称匡物为“名第先生”。

  少时家贫力学,徒步上京赴考,途经钱塘江,因乏渡船费,久滞不前,遂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见之,乃罪津吏。自是舟子不敢收取举选人渡船钱。

  周匡物未第时,已驰名闽诗坛。元和十一年(816年)中进士第四名,是自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后第一个进士。御试时作《学殖赋》及《莺出谷诗》,传诵一时。及第后,任雍州司户。元和十四年(819年)武宁节度使国公李塑荐为五行军参事,在任两年,后又任广东高州刺史。有政绩,祀名宦乡贤祠。

  兄匡业,贞元八年(792年)以明经登第,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登进士,知鄱阳县,和匡物齐名。匡物子汉杰,亦在元和十三年(818年)登进士。因此,天城山改叫名第山,又叫双第山,那一带地方总称“同第内”。解放后,龙海县在这里建农场、安置越南难侨命名“双第农场”,是今双第华侨农场所在地。

周匡物的个人成就

  周匡物诗工于咏物,刻划尽致,有《周匡物诗集》。《古镜》等诗5首,收入宋人所撰《全唐诗话》。清修《全唐诗》并采录,《补遗》复录二首。明张燮在《清漳风俗考》中说:“唐垂拱时,玉钤建制,始得比于郡国;周、潘通籍,而后夫变稍知学矣!”周匡物苦学登第,先导之功不小。

作品评述

《应举题钱塘公馆》是唐代诗人周匡物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万里茫茫天堑遥,
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
又阻西陵两信潮。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叹之情。通过对钱塘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词以钱塘江为背景,以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首两句"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直接点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和遥远,表达了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感叹。"万里茫茫"形容了江水的广袤无垠,天与地的遥远。"秦皇底事不安桥"则暗示了古代修建的工程在时间的冲刷下已经不复存在,反映了岁月更迭带来的变迁和不可逆转的历史。

接下来的两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则描绘了钱塘江的特点。"钱塘江口无钱过"表达了江水湍急,阻挡了人们的行进,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障碍。"又阻西陵两信潮"则揭示了江水的浩渺和汹涌,暗喻着江水的强大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钱塘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和感慨。通过景物的描绘,诗人借用钱塘江作为象征,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对于人生的无奈。诗词中运用了景物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对于历史变迁的思考。

  • 《蓝田山石门精舍 ?》

    〔英华以前八句另为一首。注云。集本二诗共为一首。〕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一作玩寄)不觉远。因以缘(一作寻)源穷。遥爱云木秀(一作翠)。初疑(一作言)路不同。安(一作谁)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

  • 《铨试后征山别业寄源侍御》

    别业在征山,登高望畿甸。严令天地肃,城阙如何见。蔼蔼王侯门,华轩日游衒.幸逢休明代,山虏尚交战。投策去园林,率名皆拜选。圣君性则哲,济济多英彦。裴楷能清通,山涛急推荐。謏才甘自屏,薄伎忝馀眷。虽承国士恩,尚乏中人援。畴昔相知者,今兹秉天宪。朱绂何赫赫,绣衣

  • 《红蔷薇》

    晓啼珠露浑无力,绣簇罗襦不著行。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 《观画鹤》

    华亭不相识,卫国复谁知。怅望冲天羽,甘心任画师。

  • 《偈颂八十七首》

    热喝粗拳,佛来也打。临济德山,一时擒下。

  • 《赠旧识》

    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蹉跎三十载,今日海隅行。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