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征黜夏命,武成有商邑。
惟王弗率祖,冲人初嗣因。
既放奉归毫,已摄复明辟。
前此所未闻,浮言曾罔恤。
二公德动天,民亦归其德。
忠诚靡有他,上下素孚格。
遂以直道行,观听自无惑。
吁嗟人不古,后世几新室。
卫宗武(?~一二八九),字淇父,自号九山,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理宗淳祐间曾爲朝官,出知常州。未几,“自毘陵投绂归垂三十载”(本集卷五《刘葯庄诗集序》)。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年逾八十。有《秋声集》,都爲退居后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至元甲午重九日张之翰序。 卫宗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馆臣漏辑诗三首,附于卷末。
《伊周》是宋代卫宗武的一首诗词。诗词展现了作者对时代政治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和表达。
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宣誓征伐夏朝,武功建立了商邑。只有王者不追随祖先的德行,而是选择了冲人作为继承者。既然放逐了毫无德行的人,已经摄取了明辟的政权。以前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情,虚言曾经蔑视了这种善举。两位公德行动了上天,人民也归从了他们的德行。忠诚和正直没有其他的替代,上下之间一直保持着信任和契合。于是他们坚持着正直的道路行事,观察倾听自然没有迷乱。唉叹啊,人们已经不再像古时一样,后世的家族几乎都是新兴之家。
诗意和赏析:
《伊周》这首诗词通过描述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道德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中以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卫宗武对宋代政治现象的批评,并对当时的社会伦理提出了期望。
诗词开篇以宣誓征伐夏朝的场景描绘,强调了武功建立商邑的成就。然而,作者指出,当时的王者并没有继承祖先的德行,而是选择了不具备德行的冲人作为继承者,这暗示了时代政治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接着,诗中提到了放逐不德之人和摄取明辟政权的情景,这表明作者对国家政权的改革和清除腐败的渴望。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前所未闻的,因为以往的社会往往对虚言不以为然,而不关注实际行动。
诗词的后半部分强调了忠诚和正直的重要性,上下相信彼此,保持着契合和信任。作者认为只有忠诚和正直才能建立起理想的社会秩序。
最后,作者感叹时代已经不同,后世的家族大都是新兴之家,暗示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和传统道德的衰落。
通过《伊周》这首诗词,卫宗武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伦理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时代变迁的忧虑,呼吁人们保持忠诚和正直,追求道德的高尚和社会的公正。
七十九年间,大地遭欺诳。且喜葛藤根,今朝曝地断。后代儿孙,三马九乱。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云连万木夕沈沈,草色泉声古院深。闻说羊车趋盛府,何言琼树在东林。松筠自古多年契,风月怀贤此夜心。惆怅送君身未达,不堪摇落听秋砧。
恰则春来春又去。凭谁说与春教住。与问坐中人。几回迎送春。明年春更好。只怕人先老。春去有来时。愿春长见伊。
一掬天和金粉腻。莲子心中,自有深深意。意密莲深秋正媚。将花寄恨无人会。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