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吐月。
画烛从教风灭。
一曲瑶琴才听彻。
金蕉三两叶。
骤雨身凉还热。
似欠舞琼歌雪。
近日醉乡音问绝。
有时清泪咽。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谒金门·山吐月》
山吐月,画烛从教风灭。
一曲瑶琴才听彻。
金蕉三两叶,骤雨身凉还热。
似欠舞琼歌雪,近日醉乡音问绝。
有时清泪咽。
中文译文:
山峦喷吐明月,蜡烛由于风吹而熄灭。
一曲高雅的琴声方才传得透彻。
金黄色的香蕉只有两三片叶子,疾雨突然降下,身体感到凉爽却仍然热。
仿佛还欠缺着舞动着琼花歌唱雪的情景,最近日子迷失在醉乡中,音乐声和询问已经断绝。
有时候清澈的泪珠也无法忍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谒金门·山吐月》是宋代辛弃疾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境遇的思考。
诗的开篇以山峦喷吐明月的景象作为开场,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美丽的山景和明亮的月光。然而,接下来的一句“画烛从教风灭”却带来了转折,蜡烛因为风吹而熄灭,暗示着美好的景象和感受是短暂的,易逝的。
随后,诗人用一曲瑶琴的声音传得透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句描写了音乐的美妙,以及诗人对音乐的倾听和感知能力。琴声的传递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接下来的几句,金蕉三两叶,骤雨身凉还热,描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矛盾感。金黄色的香蕉只有两三片叶子,突然下起骤雨,身体感到凉爽却仍然热,形成了对矛盾感受的描述。这种矛盾感受可能是对现实生活中复杂情绪和境遇的反映。
接下来的两句“似欠舞琼歌雪,近日醉乡音问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幸福时光的追忆。诗人仿佛感到自己还欠缺着舞动琼花、歌唱雪的情景,近日醉心于快乐之中,音乐声和询问的声音已经断绝。这里的“舞琼歌雪”可以理解为对美好时光或理想境界的向往,而现实中的琐事和困扰使得诗人远离了这种向往。
最后一句“有时清泪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感动。诗人在这个瞬间,有时候无法忍住清澈的泪珠,可能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美好的渴望所引起的情感反应。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中的山吐月、画烛风灭等意象,以及琴声、舞蹈和雪等元素的运用,给予了诗词一种富有意境和想象力的感觉。同时,诗人对现实境遇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对幸福的向往。
这首诗词在辛弃疾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反思。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在形式上优美流畅,意境深远,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倚栏无语倍伤情,乡思撩人拨不平。寂寞闲庭春又晚,杏花零花过清明。
锦绣文才貌甚都,冶容乱掷果盈车。披图宜鉴登徒子,折齿犹胜谢幼舆。
梦回金井卸梧桐。嘶马带疏钟。草面露痕浓。渐薄袖、清寒暗通。天低绛阙,云浮碧海,残月尚朦胧。吹面桂花风。峭不似、红尘道中。
万里配长征,连年惯野营。入群来拣马,抛伴去擒生。箭插雕翎阔,弓盘鹊角轻。闲看行近远,西去受降城。
儿童剪伐未须施,竹外横斜一两枝。冷艳更开深雪里。此花应不冀人知。
存亡三十载,事过悉成空。不惜沾衣泪,并话一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