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谒金门》

遮素月。
云外金蛇明灭。
翻树啼鸦声未彻。
雨声惊落叶。
宝蜡成行嫌热。
玉腕藕花谁雪。
流水高山弦断绝。
怒蛙声自咽。

作者介绍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作品评述

诗词:《谒金门·遮素月》

遮素月,云外金蛇明灭。
翻树啼鸦声未彻,雨声惊落叶。
宝蜡成行嫌热,玉腕藕花谁雪。
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中文译文:
遮住洁白的月光,云外金蛇时隐时现。
翻身的树上,啼叫的鸦声还未传遍,雨声惊扰着落叶。
蜡烛燃烧而成的光行,因为太热而不情愿前进。
玉臂上的藕花,被谁染成雪白色?
流动的水,高耸的山,琴弦已经断绝,音乐无法继续。
愤怒的蛙声,在自己的喉咙中戛然而止。

诗意和赏析:
《谒金门·遮素月》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孤独、寂寞和困境中的无奈之情。

诗中的“遮素月”暗喻遮掩真相,寓意人世间的虚伪和伪装。诗人以“云外金蛇明灭”形容月光的变幻,将月光比作金蛇,折射出现实世界中的虚幻和变化。

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晚的静谧场景:“翻树啼鸦声未彻,雨声惊落叶。”这里的树和鸦声代表了夜晚的寂静和孤独,雨声扰乱了宁静的氛围,使得落叶纷纷扬扬,增加了凄凉的气息。

下一段表达了对现实境况的不满与痛苦:“宝蜡成行嫌热,玉腕藕花谁雪。”宝蜡成行指的是燃烧的蜡烛,它们因为炽热而不愿前进。玉腕上的藕花是染色的,但是谁会将其染成雪白色呢?这里透露出对世俗乌七八糟事物的厌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借以凸显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一句“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绝望。流水高山是自然界中的景象,琴弦断绝象征音乐的终止,怒蛙声自咽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和无奈。

整首诗以凄凉、寂寞的景象和悲愤的情感为主线,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虚伪世界的厌倦和对真实美好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绝望。

  • 《忆少年》

    一钩斜月,一声新雁,一庭秋露。黄花初放了,小金铃无数。燕子已辞秋社去,剩香泥,旧时帘户。重阳将近也,又满城风雨。

  • 《南城怀古 其一》

    日上高城望大荒,西山东海气茫茫。铜驼踪迹埋荒草,元菟风尘识战场。礼乐可知新制度,山河谁问旧封疆?书生慷慨何多感,转忆轮台汉武皇。

  • 《读友人诗》

    君诗通大雅,吟觉古风生。外却浮华景,中含教化情。名应高日月,道可润公卿。莫以孤寒耻,孤寒达更荣。

  • 《山茶》

    雪裹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凭阑叹息无人会,三十年前宴海云。

  • 《晚春道中四首》

    纖穠扫尽换清阴,便有南风欲荐琴。漫道仙葩归阆苑,小儿造化本无心。

  • 《即席送许制之曹南省兄》

    梅烂荷圆六月天,归帆高背虎丘烟。到时自是成行雁,别处休听满树蝉。卖剑为赊吴市酒,携家犹借洞庭船。待看春榜来江外,名占蓬莱第几仙。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