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千尺倚岩巅,隐隐虬姿拂远烟。
尤喜地灵泉脉润,独愁天阔昼阴偏。
孤根碍石盘弥固,直干凌霜老益坚。
臃肿不须逢匠伯,散材终得尽天年。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歷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爲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爲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着书讲学,东南学者推爲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爲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併附于卷末。
《岩松》是宋代杨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岩松高耸,伫立于千尺高岩之巅,
姿态隐隐,仿佛蜿蜒的巨龙拂动远处的烟雾。
它特别喜欢生长在有灵气的地方,泉水滋养着它的根系,
却独自忧愁,因为辽阔的天空使得白昼阴郁。
孤零零的根须扎进石缝之中,使得它更加坚固,
笔直地冒着严寒,越发显得坚毅老练。
它臃肿的身躯不需要艺匠的修整,
散乱的枝叶最终能够安享天年,尽情生长。
诗意与赏析:
《岩松》以描绘一棵巍然耸立在高岩上的松树为主题,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松树高耸入云,姿态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威严的感觉。它与远处的烟雾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景象。
诗人特别提到松树喜欢生长在有灵气的地方,这里指的是有泉水的地方。泉水给予松树生命的滋养,使它的根系得以茁壮成长。然而,尽管松树拥有这样的福泽,它却独自忧愁。这里,诗人通过对松树的拟人化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广袤天空的郁闷。天空的辽阔使得白昼显得阴郁,给松树带来了孤寂和忧愁。
与此同时,诗中还描述了松树坚固的生命力。它的根须扎进石缝之中,使得它更加牢固,能够经受住严寒的侵袭。这种坚韧的品质让人想到松树的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生长茁壮。诗人通过对松树的赞颂,抒发了自己对坚毅和持之以恒精神的崇敬之情。
最后,诗人提到松树的臃肿身躯不需要艺匠的修整,散乱的枝叶最终能够安享天年,尽情生长。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敬畏。松树以其自身的力量和特质,能够在自然中独立成长,无需外界的修饰和干预。松树的生命力让人感叹,也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体而言,诗人通过对岩松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崇敬。诗中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人情感的交融,使得这首诗词充满了诗意和意境,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对自然界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南山老禅翁,白净如水月。我初获亲近,解此痴脑结。十年归故里,父老半存灭。逢师百如旧,才若旦夜别。故知静能久,岂有火中铁。致身烦热外,与世作冰雪。穷秋长安巷,客子送书札。龙蛙不同趣,掬海救其渴。平生笑谋食,中路愿颇夺。犹如伏辕鹿,野性终跳{左足右勃去力}。触涂
午窗破梦角巾斜,自涤铜铛煮茗芽。满院绿苔春色静,冥冥细雨落桐花。
老大思閒适,山林喜晦藏。一廛虽异县,三径得崇冈。地僻烟云润,年丰黍稷香。心期得多矣,襟袖更新凉。
院字沈沈雨四垂,博山香断末多时。驱除春事风姨怨,贴水新荷又满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溪石胶船秋濑微,南山巉空势峨巍。风露气严花草腓,天色漻漻初雁飞。君子往守东南圻,旟旟彩错如翔翚。象茜照地荣笏衣,先后隶从何颀颀。初君治县参德威,吾人涵濡乐以肥。念今夺去失所依,出者遮行居者希。我思群公坐天围,心与星斗争光辉。荐贤绌否言无违,迅若发石乘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