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底新霜一夜浓。
短烛散飞虫。
曾经洛浦见惊鸿。
关山隔、梦魂通。
明星晃晃,回津路转,榆影步花骢。
欲攀云驾倩西风。
吹清血、寄玲珑。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燕归梁(高平晓)》是宋代诗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帘底新霜一夜浓。
短烛散飞虫。
曾经洛浦见惊鸿。
关山隔、梦魂通。
明星晃晃,回津路转,榆影步花骢。
欲攀云驾倩西风。
吹清血、寄玲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一夜之间,新霜在帘子下浓郁地凝结了起来。短烛散发出微弱的光芒,散飞的小虫被它吸引着。诗中提到曾经在洛浦见到过一只惊鸿,但是现在它们被远山所隔离,只能通过梦境中的灵魂相通。明亮的星星闪烁不定,回程的路途转折曲折,榆树的影子里有一匹花骢马踏步前行。诗人渴望乘着西风攀登云端,吹响清脆的笛声,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玲珑的音符之中。
赏析:
《燕归梁(高平晓)》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秋夜的寂静和诗人的离愁别绪。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通过描写霜、烛光、飞虫、惊鸿、明星、回津路和榆影花骢等元素,展示出了一幅寂寞而迷离的秋夜画面。诗人以洛浦和关山为隐喻,象征着远离故乡和亲人的离别之苦。而梦境中的灵魂相通,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希望能乘着西风追逐梦想,将自己的情感化作音乐的形式传达出去。
整首诗词以其简练的文字情真意切,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的向往。这首诗词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增添了一种寂静而悠远的意境。它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意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绁足饲饥鹰,鹰饱意未平;伏枥岂不安,老骥终悲鸣。士生固欲达,又惧徒富贵。素愿有未伸,五鼎淡无味。茅屋秋雨漏,稻陂春水深。长歌倾浊酒,举世不知心。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
熟读执事文,恍如入宝山。瑰异千万种,一一无可删。瑶草既俯拾,珠树亦仰攀。美玉不知数,照映穹壤间。大者中圭瓒,小者堪佩环。居然郊庙器,胡为委荆菅。嗟余颇识宝,对之清涕潸。携寘蔀屋内,虹气惊市阛。常恐阳虎辈,窃去亡繇还。何当变姓名,袖出函谷关。
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岘首辞蛟浦,江中问鹤楼。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应是神仙子,相期汗漫游。
湖榭从来与众同,况于清晏奉群公。驱车即日趋翔凤,就馆初寒听过鸿。霜雪满髯仍自壮,珠玑落笔不知穷。太平鱼鳖今咸若,岂系区区一老翁。
男儿鼎珍食,富贵倚稽古。不然东山车,稳载十眉女。可怜强项令,俗尘塞肠腑。端如溧阳尉,老诉食荠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