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寻僧不遇》

扪萝入石径,野衲栖其间。
杖锡知何处,留云守禅关。
当户走饥鼠,隔林巢白鹇。
候久移晚照,困来漱寒湾。
翛然非人世,欲去且复还。
木杪猿一声,六窗契山山。

作者介绍

赵汝鐩(一一七二~一二四六),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进士。歷东阳主簿,崇陵桥道顿递官,诸暨主簿,荆湖南路刑狱司属官,知临川县,监镇江府榷货务,临安通判,诸军审计司军器监主簿,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知郴州,四年,爲荆湖南路提点刑狱(明万歷《郴州志》卷二),改转运使。移广南东路转运使。后以刑部郎中召,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出知温州(明弘治《温州府志》卷八)。六年卒,年七十五。有《野谷集》。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刑部赵郎中墓志铭》。 赵汝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群贤六十家集·野谷诗藁》六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嘉庆三年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寻僧不遇》是宋代赵汝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扪萝入石径,野衲栖其间。
我扪着蔓藤进入一条石径,僧人穿着朴素的衲衣栖身其间。
中文译文中通过描述扪萝入石径和野衲栖身,展现了诗人寻找僧人的情景。蔓藤扪着石径,暗示了诗人不畏艰险、努力探寻的精神;僧人穿着朴素的衲衣,象征着他们离世间的繁华追求心灵的宁静。

杖锡知何处,留云守禅关。
他们手持拐杖和禅杖,却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哪里,只有云雾守护着禅修的门户。
诗人通过杖锡和云雾的描绘,表现出僧人在虚无缥缈的境界中修行的形象。杖锡象征着他们在路上的行走,寻觅着更高的境界;云雾是禅修场所的象征,也暗示着禅修的境界模糊而神秘。

当户走饥鼠,隔林巢白鹇。
饥饿的老鼠在门前走动,白色的鹇鸟在林间筑巢。
这两句诗描述了寺院周围的景象,饥鼠与白鹇象征着世俗与超脱的对比。饥鼠代表着尘世的忧虑和贫穷,而白鹇则象征着纯洁和超然的境界。

候久移晚照,困来漱寒湾。
等待的时间很长,夕阳的光芒开始移动,当疲倦降临时,让我漱洗寒冷的湾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心境。候久而晚照移动,表现出时间的流转和诗人等待的漫长;漱寒湾则是一种净化和洗涤的象征,诗人希望能够在冷漠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

翛然非人世,欲去且复还。
恍然间感觉不再处于尘世之中,想要离去又不禁回望。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在修行中的感悟。翛然非人世表示诗人超脱了世俗的纷扰,进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欲去且复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和回归的矛盾心态,同时也体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思考和挣扎。

木杪猿一声,六窗契山山。
山顶传来猿猴的一声呼叫,窗外的景色与山峦相契合。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山林中的景象,表现了与自然的共鸣。猿猴的呼叫声让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回响和生命的存在,窗外的景色与山峦相得益彰,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寻僧不遇》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寻找僧人的旅程和修行的心境。通过各种象征性的意象和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超脱尘世的追求、修行者的苦行和内心的挣扎,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中的意象丰富而深邃,给人一种超然脱俗、宁静内省的感受。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修行者的形象为线索,展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和对精神追求的探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思考和内心的向往。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