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守郡在天涯,冬暖无因见雪华。
今日复看千里白,强怜寒色作诗夸。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雪》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六年守郡在天涯,
冬暖无因见雪华。
今日复看千里白,
强怜寒色作诗夸。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蔡襄在边疆任职期间对雪的渴望和对雪的赞美之情。蔡襄六年来一直在边疆守卫边境,在天涯海角一带度过了许多寒冷的冬天。然而,由于那里的气候较温暖,他一直没有机会欣赏到雪的美丽。直到今天,他终于再度目睹了千里之外的银装素裹,不禁强烈向往寒冷的颜色,并以此为题作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蔡襄对雪的渴望和对寒冷气候的向往。蔡襄在边疆守卫多年,长期未见雪花飘落,这使得他对雪的思念日益加深。当他终于目睹到千里之外的雪景时,内心的喜悦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诗中的“六年守郡在天涯”表明了蔡襄长期在偏远的边境地区度过,远离繁华的都市,孤寂而辛劳。句子中的“冬暖无因见雪华”描绘了他长久以来未能目睹雪的景象,使得他对雪的渴望更加强烈。
而当他终于再次看到雪的时候,他强迫自己去赞美寒冷的颜色,表现出对冰雪的深深喜爱。通过对雪的渴望和向往,蔡襄表达了对故乡和寒冷气候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以及对雪的渴望和赞美之情的真挚表达,给人以深深的共鸣。它既表达了蔡襄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抒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
宛委山前舣画船,攀萝渐入太霄边。因寻大禹藏书穴,深入阳明古洞天。万壑秋光含细籁,数峰寒玉立苍烟。宝函金篆久稀阔,欲就皇人讲数篇。
微官宁得似穷儒,挽首逢迎气不舒。便是伐薪能煮海,何如烧叶自观书。半逢寒雨苕溪酒,一线西风震泽鱼。但得此身无系束,江南有地着顽疏。
夕阳影里东风软,骄马趁香车。看花妆镜,藏春绣幕,百万人家。夜阑归去,星繁绛蜡,珠翠鲜华。笙歌不散,疏钟隐隐,月在梅木牙。
爱累累、万颗贯骊珠,特地写幽芳。想黄昏云淡,夜深人静,清影横窗。冷澹一枝两叶,笔下老秋光。参透圆明相,日观开荒。最是柔髭修梗,映风姿雾质,雅趣悠长。更淋漓草圣,把玩墨犹香。珍重好、卷藏归去,枕屏间、偏称道人床。江南路,后回重见,同话凄凉。
同伴都分毛,麻鞋独入林。一年五变姓,十字九椎心。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死生容易事,所痛为知音!
以时为出处,真有古人风。奉母易为孝,事君难尽忠。闲居非傲世,直气尚摩空。语及朝廷事,乾坤万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