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

老庐得了不传衣,后代儿孙切莫疑。
衣法亲传两不是,心心心印了无知。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是宋代释印肃的一首诗词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学无学的境界,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学无学颂一十五首

老庐得了不传衣,
后代儿孙切莫疑。
衣法亲传两不是,
心心心印了无知。

译文:
老庐体悟到了不必传授的真谛,
后代的儿孙们切勿怀疑。
衣法虽然亲自传授,却不是关键,
真正的奥义在于心心相印的无知。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个有关学习的思考。诗人通过描述老庐(指自己)领悟到的一种境界,强调了学习的本质并呼吁后代的儿孙们要有正确的认识。诗中提到了"衣法",暗喻传统的教育方式,即传授知识和技能。然而,诗人指出,衣法虽然重要,但真正关键的是心心相印的无知,即内心的纯净和虚心的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对学无学的境界的描绘,引发读者对学习和教育的思考。诗中的"老庐"可能指诗人自身,也可以理解为代表了一位智者或长者的形象。诗人通过自己的体悟,告诫后代的儿孙们要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重要,但内心的纯净和虚心的态度才是学习的核心。诗中的"心心心印了无知"表达了一种追求无知即虚心的境界,强调了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谦逊和开放。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深邃的思想,启发人们思考学习的本质与态度。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真正的智慧源于心灵的纯净和谦逊,而非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或知识的积累。这首诗给予了读者一种警示,引发了对于学习态度和内心追求的思考。

  • 《知吴致政韵》

    晚学知谁继后尘,乡闾旧仰老成人。门无车马何妨静,室有诗书不厌分。闹里抽身甘寂寞,閒中觅中鬭清新。杖藜莫惜频过我,共醉床头满榼春。

  • 《长安道》

    神州应东井,天府擅西秦。双阙南山下,千门渭水滨。公卿畏主父,宾客慕平津。方朔何为者,虚称避世人。

  • 《挽仙尉黄公诗》

    平生怀抱欲凌云,元佑名家盖有君。况是生儿胜武子,何须不第叹刘蕡。伤哉未作河西尉,已矣还空冀北群。从此太湖风月夜,一声渔笛不堪闻。

  • 《沁园春(为洁堂寿)》

    杨柳依依,我生之辰,与公共之。叹袅娜章台,歌翻轻吹,飘零灞岸,影弄斜晖。花萼楼深,灵和殿古,人自凄凉柳自垂。相逢处,记吾侬堕地,嘉定明时。何须梦得君知。便稳道人生七十稀。笑桓大将军,枝条如此,陶潜处士,门巷归兮。几阵花飞,一池萍碎,又向先生把寿厄。年年好,

  • 《中途寄友人》

    道傍高木尽依依,落叶惊风处处飞。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烟霞旧想长相阻,书剑投人久不归。何日一名随事了,与君同采碧溪薇。

  • 《次韵江晦叔兼呈器之》

    横空初不跨鹏鳌,位觉胡床步步高。?器之言尝梦飞,自觉身与所坐床皆起空中。?一枕昼眠春有梦,扁舟夜渡海无涛。归来又见颠茶陆,?往在钱塘尝语晦叔,陆羽茶颠,君亦然。?多病仍逢止酒陶。?陶渊明有《止酒》诗。器之少时饮量无敌,今不复饮矣。?笑说南荒底处所,只今榕叶下亭皋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