従公淮阳今几年,忆持寿斝当公前。
祝公齿发老复少,岁岁不改冰霜颜。
扫除四海一清净,整顿万物俱安全。
今年见公商丘侧,奉祠太一真仙官。
身安气定色如玉,脱遗世俗心浩然。
幽居屡过赤松子,长夜亲种丹砂田。
此中自有不变地,岁阅生日如等闲。
门前贺客任填委,世上多故须陶甄。
秋风坐见蒲柳尽,岁晏惟有松柏坚。
斯人未安公未用,使公难老应由天。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宣徽使张安道生日》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從公淮陽今幾年,
懷持壽爵當公前。
祝公齒髮老又少,
歲歲不改冰霜顏。
掃除四海一清淨,
整頓萬物俱安全。
今年見公商丘側,
奉祠太一真仙官。
身安氣定色如玉,
脫遺世俗心浩然。
幽居屢過赤松子,
長夜親種丹砂田。
此中自有不變地,
歲閱生日如等閒。
門前賀客任填委,
世上多故須陶甄。
秋風坐見蒲柳盡,
歲晏惟有松柏堅。
斯人未安公未用,
使公難老應由天。
诗意:
这首诗是苏辙为宣徽使张安道的生日而作。诗中表达了苏辙对张安道的敬意和祝福。他回忆起与张安道相识的几年,称颂了张安道的品德和容貌,赞美他不受岁月的侵蚀,始终保持着年轻和清雅的风采。诗人认为张安道在官职中清除了社会的污浊,使万物得以安宁。今年他见到张安道在商丘附近,前来祭祀太一真仙官,描绘了张安道的仪态和气质。张安道过着安逸的生活,超脱尘世的心态使他的身心宁静。他经常与朋友赤松子相聚,一同度过漫长的夜晚,一起耕种丹砂田园。这个地方是一个不变的世界,张安道每年都会过生日,如同平常一样。门前的贺客络绎不绝,世间的烦恼需要陶冶和甄选。秋风吹过,蒲柳已经凋谢,只有松柏仍然坚守。然而,张安道还没有安顿好,他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使他的晚年变得艰难。这是因为他的前途和命运受制于天意。
赏析:
这首诗以苏辙对张安道的赞美和祝福为主题,通过对张安道的品德和容貌的赞美,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令人敬佩的气质。诗中所描绘的张安道是一个追求清雅和宁静的人,他在官职中尽心尽力,为社会带来了清明和安宁。诗人通过对张安道幽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平稳的节奏和流畅的语言展示了对张安道的敬意,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生的变幻无常,以及在岁月的流逝中,真正坚守不变的只有内心的信念和人格的追求。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含蓄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张安道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阿侬心似湖水清,愿郎心似湖月明。南山云起北山雨,云雨明朝何处晴。
万象森森天漠漠。吹彻残更,声咽梅花角。窗外月明无处着。暗萤沾露随风落。梦里诗成浑忘却。起傍屏山,凉透纱帱薄。静里悠然心自乐。
功掩萧何第,名越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翚外,鸾虬结绮旁。落成纷燕贺,弱羽得高翔。
建瓴败屋方倾雨,垂罄空囊正念饥。渐见炊烟多笑语,可怜僮仆太无知。
功畏人知不遣闻,双双荣国孝曾孙。果州汲绠无遗力,荆府调胹有德言。此日美人俱厌代,何时病士得开门。西风一掬涪翁泪,滴向公家两郁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