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湖真泽国,千载相公祠。
中有钓鱼者,问之俱不知。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宣公祠》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称为双湖真泽国的地方,其中有一座宣公祠。诗人提到了一个钓鱼者,但是询问他的人却无法得知有关这个地方和祠堂的信息。
李曾伯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和神秘感。诗中的双湖真泽国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地方,似乎具有某种超凡的境界。宣公祠作为诗中的景观,给人一种肃穆的氛围。祠堂是人们纪念宣公的场所,它的存在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和对先贤的敬仰。
然而,诗人提到的钓鱼者却是个谜。他是一个与这个地方有着紧密联系的人,但却一无所知。这种神秘的描写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和深度。
这首诗的赏析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虚实交织的美感。诗人通过对双湖真泽国和宣公祠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的敬仰之情。而钓鱼者的存在,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发了读者对未知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总体而言,《宣公祠》是一首意境深远、引人遐想的诗歌作品。它通过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对比,传递了对历史和传统的敬仰,同时唤起了读者对未知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南来一剑住三山,分得平生风月懽。虽宰旌阳应施药,本求勾漏为修丹。蒙庄且慕漆园禄,李老尝为柱下官。我视荣华真惯见,何如早炼碧琅玕。
平湖波渺渺,踪迹杳难寻。城里无时到,云边闭户深。寒灯明古像,晚磬出疏林。寂寞怀高趣,西轩日易沈。
尘埃面目半生勤,去住浑如出岫云。腹馁谩挥求米帖,囊空徙诵送穷文。诗书满架何堪煮,徐黍盈畴政乐闻。欲办烟蓑并雨笠,原随田叟学耕耘。
老尽春风蝶未知,绿阴深处啭黄鹂。如今不作看花念,空对垂杨惜别离。
看山不觉暝,月出禅林幽。夜静见空色,身闲忘去留。疏钟隔云度,残叶映泉流。此地欲为别,诸天生暮愁。
江水去无极,无地有青天。怒涛汹涌,卷浪成雪蔽长川。一望扬州苍莽,隐见烟竿双矗,何处卷珠帘。落日瓜洲渡,鸿鹭满风前。古战场,皆白草,更苍烟。清平犹有遗恨,久矣在江边。北固山前三杰,遥想当年意气,__昵中原。上马促归去,风堕接罗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