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修窗前芦,孤瘦倚青玉。
心虚知夜凉,风叶乱相触。
使我入幽梦,如在江湖宿。
方兹困炎曦,爱尔眼中绿。
奈何柔脆姿,行犯秋气肃。
霏霏霜露中,菱荷等摧覆。
大抵无劲节,不及岁寒竹。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授温州军事判官。六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九年,爲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归除权礼部侍郎,寻兼详定一司又兼权刑部侍郎。十年,除试礼部侍郎。十一年,擢枢密都承旨,爲川陕宣谕使。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忤秦桧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居住,徙復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事见本集卷末附录郑良嗣《郑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七○有传。 郑刚中诗,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郑世成刻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金华丛书》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凤丹据康熙重刻本(简称金华丛书本)及《两宋名贤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修修窗前芦》
修修窗前芦,
孤瘦倚青玉。
心虚知夜凉,
风叶乱相触。
使我入幽梦,
如在江湖宿。
方兹困炎曦,
爱尔眼中绿。
奈何柔脆姿,
行犯秋气肃。
霏霏霜露中,
菱荷等摧覆。
大抵无劲节,
不及岁寒竹。
中文译文:
修修窗前的芦苇,
孤瘦地依靠在青玉上。
心虚地感知夜晚的凉意,
风吹使得叶子相互触碰。
让我进入幽梦之中,
仿佛在江湖上过夜。
此时陷入炎热的烈阳之中,
爱慕你眼中的清绿。
然而,它是如此柔弱易折,
行动违抗了肃杀的秋气。
零零落落在霜露之间,
菱荷等植物把它们摧毁。
总的来说,它没有坚韧的节节,
无法与严寒的竹子相比。
诗意与赏析:
《修修窗前芦》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刚中创作的作品。诗中以芦苇为主题,描绘了芦苇在窗前的景象,并通过芦苇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的开篇以修修窗前的芦苇为景,表达了芦苇孤瘦的形象,倚靠在青玉窗前。这种孤瘦的形象与诗人内心的虚弱感相呼应。诗人心虚地感知到夜晚的凉意,风吹使得芦叶相互触碰,增加了诗中的动感与生动感。
接下来,诗人将自己比作进入幽梦之中,在江湖上过夜的人,展现了一种离群独处和思考人生的意境。当他陷入炎热的太阳下时,爱慕的对象的眼中却有一片清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然而,芦苇的柔脆姿态使其行动违抗了肃杀的秋气,容易受到风霜的侵袭。零落的芦叶在霜露中摧毁,而与之相比,坚韧的竹子能够经受住岁寒的考验。通过对芦苇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坚韧与生命力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芦苇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孤独、虚弱与思考的意境。芦苇作为一种柔弱的植物,与环境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也通过芦苇的形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青袍朝士走红尘,公独纫兰结佩绅。不事王侯嫌炙手,岂除御史更呈身。寒花秋后看名节,乔木霜中见本真。吾道天宽连地大,羊沟那得系麒麟。
暑天长似秋天冷,带郭林亭画不如。蝉噪槛前遮日竹,鹭窥池面弄萍鱼。抛山野客横琴醉,种药家僮踏雪锄。众惜君才堪上第,莫因居此与名疏。
闻公有泊渚,不远在异林。想胜辋川画,时作梁父吟。绛帐岂陈迹,草堂向遗音。朝市有真隐,入山无求深。
杨卿人材金百链,岐公座上初识面。十年万事不须说,犹喜归来且强健。题诗想见初削瓜,寄到茆堂已归燕。辞严意密敢轻读,呼儿炷灯重把卷。即今相望几千里,何日蝉联语忘倦。就令有使即寄书,岂如无事长相见。
太和到处萌,物各从所受。老农嘉谷心,自觉秭稗丑。道旁有荆棘,斤斧不得宥。移根著山阿,吾亦付薪槱。
杀身明逆顺,濡足救危亡。未必荀文若,甘为操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