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故人逃难处,王孙气象独升平。
诗吟摩诘如无味,画到阳关别有情。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爲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爲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着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復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爲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爲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谢蕴文承议阳关图》是晁说之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故人在逃难时相遇的情景,以及作者对逃难者的赞美和对阳关的描绘。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邂逅故人逃难处,
王孙气象独升平。
诗吟摩诘如无味,
画到阳关别有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逃难者的敬佩和对阳关的赞美。诗的开头描述了作者与故人在逃难时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邂逅的喜悦和感激之情。接着,诗人用“王孙气象独升平”来形容逃难者,赞美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坚强意志。这里的“王孙”指的是贵族子弟,用来象征逃难者的高尚身份和气质。
接下来的两句“诗吟摩诘如无味,画到阳关别有情”表达了作者对诗和画的思考。诗人认为,诗歌的吟咏和画的描绘都无法完全表达阳关的真实情感和意境。这里的“阳关”可以理解为逃难的地方,也可以象征人生的边界和境遇。诗人认为,阳关的情感和意境是无法用诗和画来完全表达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逃难者的赞美和对阳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边界和境遇的思考,以及对邂逅和情感的珍视。它展示了晁说之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入林不厌深,避世不厌独。倦飞鸟知还,毋惮下乔木。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独倚小阑干。许多山。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出了长于过了桥,纸钱风裹树萧骚。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
执别而来二十春,忽飞书意一何勤。四方岂是少贤士,千里犹能思故人。世态见多知可否,物情谙久识疏亲。我今老去甘衰朽,无补明时卧洛滨。
霏霏寒日陨清霜,勃勃阴风出土囊。尺木未阶龙久蛰,衔芦不稳雁斜行。仕涂田舍成三已,世态江湖合两忘。无术忧民缘底瘦,一杯豆粥爇心香。
茅檐入竹低,旷野时寓目。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何时稻登场,秋山响蓬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