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深惭扬子云,载醪何以塞殷勤。
山腾海浪兼天碧,雨荐秋声映烛闻。
秘藏未能窥佛界,剧谈聊足张吾军。
浮蛆玉色人间少,判却陶然引十分。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中文译文:
《谢彦修携具见过》
识字深惭扬子云,
载醪何以塞殷勤。
山腾海浪兼天碧,
雨荐秋声映烛闻。
秘藏未能窥佛界,
剧谈聊足张吾军。
浮蛆玉色人间少,
判却陶然引十分。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胡寅在宋代时,谢彦修带着一些文房四宝拜访他的情景。诗人自谦自己的文化知识浅薄,感叹自愧不如扬子云,即孔子的学生子路,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广博的学问让诗人惭愧。诗人不知如何以什么样的礼物来报答谢彦修的殷勤款待。接着,诗人用山腾、海浪、天碧、雨荐、秋声、烛闻等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表达自己对谢彦修的敬仰之情。诗人感叹自己无法窥探佛教的奥秘,但与谢彦修的剧谈使他感到满足。最后,诗人认为世间真正具有陶渊明所称的陶然之趣的人很少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巧妙运用意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谢彦修的敬佩之情和自身的自愧,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学问的热爱。诗人以山腾、海浪、天碧、雨荐、秋声、烛闻等景物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展示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佛教奥秘的向往和对谢彦修的感激之情。最后,诗人通过“浮蛆玉色人间少”和“判却陶然引十分”这两句表达了对真正具有陶然之趣的人的珍视和赞美。整首诗词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尧德被四表,其本在身修。江河水稽天,发源乃涓流。人忍於搏虱,习熟且解牛。象箸与玉杯,漆器实其由。斯须失兢畏,恶名溢九州。始乎为善士,终可蹈轲丘。孰置汝太山?孰挤汝污沟?降福孰汝私?得祸孰汝雠?圣狂在一念,祸福皆自求。易箦汝所知,垂死勿惰偷。
南渡盛时,壬寅之秋,生此伟人。是皇家柱石,端平君子,吾儒宗主,意一先生。自起丹山,晋登紫府,天下欣然望太平。至夷狄,亦慕吾中国,司马声名。愿君为尧舜之君。举一世民皆尧舜民。羡当年三渐,直声已著,近来四蜀,先虑尤深。事验平凉,眷隆当宁,指日须还公秉钧。愿公寿
独倚危楼一望长,恼人情处是斜阳。神州更在斜阳外,纵使无情也断肠。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因半醉来。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
祁山之西当太白,战士弯弓抱明月。散烧烟火夜宿兵,遥见狼头一星灭。明朝探骑前来报,为言敌死秦川道。牌使前呼大队回,鹅车砲坐埋青草。黄河口,清水头,不声呜呼咽河不流。军中遗言更惨酪,灵夏名王亦屠戮。中间被掠边丁苦,牧放牛羊食禾黍。牛羊得食人转饥。日想南朝拜降去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