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忍欲今忍贫,闭口逢人不少陈。
俸薄身清赵都史,也能作意向诗人。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谢宪台赵史惠米》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一生忍受着贫穷的煎熬,沉默寡言,不多言陈述。身为官员俸禄微薄,但依然能够发自内心地体会诗人的心情。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虽然遭受贫穷的困扰,但他依然保持着沉默和谦逊。他的收入微薄,然而他仍然能够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感受,表达出对诗人的赞赏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官员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陈师道的深刻洞察力。诗中的官员守贫守贱,不愿借权势谋取个人利益,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忍耐的精神。他的沉默和少言不仅是对自身境遇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隐喻。陈师道通过这种隐喻,旨在表达对诗人的敬意和赞赏,认同诗人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状况的关注。
该诗以简约的语言传达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洞察力。它通过对贫困和高位官员的对比,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诗人以一种含蓄而细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官员的敬佩和共鸣,同时也揭示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社会角色的审视和对内心情感的传达,呈现了陈师道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触动,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这首诗既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又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展现了陈师道作为一位诗人的独特视角和独特价值观。
霜锋擗石鸟雀聚,帆冻阴飙吹不举。芬陀利香释驎虎,幡幢冒雪争迎取。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苦却乐,乐却苦,卢至黄金忽如土。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送客沙头落日催,遥看重阁更同来。清尊与闷都倾尽,倦马和诗总勒回。憔悴远游悲骑省,豪华前事记章台。归时灯火参差晚,自脱征衣拂帽埃。
出去真危道,归来适醉乡。田分禾穗合,江落木阴凉。璇极随心阔,铜壶入梦长。一从轻卓鲁,方悟有羲黄。
倚空银管立嵯峨,看雪须登窣堵波。一览琼田三万顷,分明掌上见山河。
吾心静而贞,是乃出天禀。驱之入尘樊,违性岂不甚。所对非同流,欲语口还噤。世涂机穽多,动足常懔懔。今来返中林,夜卧始安枕。山薇既可餐,清泉大堪饮。布及极相宜,亦不羡文锦。斯谋良已臧,余生不须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