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
便将径寸同千尺,知有奇功似茯苓。
凭君说与埋轮使,速寄长松作解嘲。
(送张天觉诗有埋轮及河东悭之语。
)无复青粘和漆叶,枉将钟乳敌仙茅。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二首》是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一株高大的松树,表达了对松树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该诗一共两首,其中第一首表现了作者对松树高耸挺拔的景象的赞美,第二首则表达了作者对松树所具有的品格与功用的赞美。
诗词中文译文:
莫说长松名声大,能使两眉覆额青。
它的高度虽不过几尺,但是它的功效却奇妙无比,宛如珍贵的茯苓。
请你告诉我,是否有人曾经用它来埋轮或者制作解嘲作品呢?
没有什么青粘和漆的树叶可以与它相比,就算是钟乳石也不能与它相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长松树的赞美。苏轼在诗中通过对这株高大的松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松树所具有的高洁品格和功用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苏轼认为,虽然长松树的高度不过几尺,但它却具有让人钦佩的品格和神奇的功效,就像珍贵的茯苓一样。他认为,即使是将松树用来制作解嘲作品或用来埋轮,也无法掩盖它高洁的品格和神奇的功效。
整首诗的词藻简练明快,意境深远。苏轼通过描写长松的高大挺拔和青翠的树叶,表现出松树的高洁品格和不屈精神。他以松树为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和真正的功用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同时,他也借此反思了人们对于名利和虚荣的追求所带来的浮躁和浅薄。整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深刻思考。
陈留人物后,疑有隐屠耕。斯人岂其徒,满腹一杯羹。婷婷小家子,与翁同醉醒。薄暮行且歌,问之讳姓名。子岂达者与,槁竹聊一鸣。老生何所因,稍稍声过情。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诗书工发冢,刀籋得养生。飞走不同穴,孔突不暇黔。
晓起微凉病骨苏,国香和露到贫居。我今不向当门种,免被时人取次锄。
江草引行路,水风吹渡桥。故人家咫尺,门外是春潮。
斜晖放船好,晚好得凉多。星斗窥深酌,鱼龙答浩歌。乾坤身半老,湖海意如何。夙昔纫兰约,迟君肯重过。
花似醺容上玉肌。方论时事却嫔妃。芳阴人醉漏声迟。珠箔半钩风乍暖,雕梁新语燕初飞。斜阳犹送水精卮。
贫归无定程,水宿与山行。未有安亲计,难为去国情。岛烟孤寺磬,江月远船筝。思苦秋回日,多应吟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