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笔端如谓,顷刻匹纸生琅玕。
霜柯雪干铁石色,忽作小山烟雨寒。
问君何从得此本,湖州嫌浓眉州软。
风轩月槛一相逢,妙处不与人意远。
人言学画先学影,此君风骨青云并。
林深有路鸟声真,日高无人山气静。
平生见此我不疏,逢侯得画两有余。
从今洗眼空山底,更读人间潇洒书。
戴表元(一二四四~一三一○),字帅初,又字曾伯,号剡源先生,又称质野翁、充安老人,奉化(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入太学,七年第进士,授建康府教授。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迁临安府教授,不就。元兵陷浙,避乱他郡,兵定返鄞,以授徒、卖文自给。元成宗大德八年(一三○四),以荐爲信州教授,秩满改婺州,以疾辞。武宗至大三年卒,年六十七。有《剡源文集》三十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本集自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铭》。 戴表元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万历九年刊《戴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明刻六卷本《剡源先生文集》(简称明刻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谢李仲宾墨竹》是宋代戴表元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一幅墨竹画作为主题,通过墨竹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追求和人生境界的思考。
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墨竹画的魅力。作者首先描述了笔端如谓,意指画家以笔端点染墨色,顷刻之间就能在纸上呈现出琅玕(指墨竹的翠绿色)。接着,通过描绘霜柯雪干的铁石色,以及小山烟雨的寒冷氛围,表现出墨竹清秀、坚韧、寒冷的特质。
诗中通过问答的方式,展示了作者对墨竹画作的赞美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作者询问画作的来源,得知是由李仲宾创作的。湖州人嫌李仲宾的画墨过浓,而眉州人则认为自己的画墨太柔。这种对画墨的不同看法,表明了各地艺术风格的差异。然而,作者在风轩月槛之间与墨竹相遇,却发现其中的妙处不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这也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独特艺术追求的坚持。
接下来,诗词转向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境界。有人说学画要先学习描摹影子,而在此诗中,作者认为此君(指李仲宾)的风骨可以与青云并驾齐驱。这里的风骨指的是画家的个性和艺术特点,作者认为此君的风骨与青云相当,即在艺术境界上达到了高妙的境地。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墨竹画作的喜爱。林深中有鸟儿的真实叫声,日高时山中的气息宁静无人。作者平生见过许多墨竹画,但对这幅作品却特别欣赏,认为得到它使自己受益匪浅。作者表示从现在起,洗净眼睛,将心境放空,更加饱览人间美好,尽情阅读潇洒自在的书籍。
这首《谢李仲宾墨竹》通过对墨竹画作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追求境界的思考。诗中呈现出墨竹的清秀、坚韧和寒冷特质,以及画家个性的风骨,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追求的高度赞美。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诗词也呼应了作者对墨竹画作的喜爱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言展示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休论句曲更茅山,只到棲霞说半年。暂学僧闲犹未得,几时真个作神仙。
篮舆来自石苍路,喜得幽人陪杖屦。应是山灵泽旱苗,不关居士随轩雨。
缅想如天远,由来路不赊。快穿灵运屐,径造普贤家。仰睇云霄远,回观锦绣华。老难持净戒,细细酌流霞。
春到桃源人不到。白发刘郎,误入红云岛。著意酬春还草草。东风一夜花如扫。过眼风花人自恼。已□寻芳,更约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
断崖韦偃树,小雨郭熙山。
幸有天遮蔽。为西南、空虚一面,挺生男子。塞下将军支颐卧,夜半揽衣推起。扫十万、胡人如洗。见说巴山_马退,也都因、粮运如流水。剑以北,一人耳。十年梦断斜阳外。恰归来、昌蒲蘸酒,祝兄千岁。入从出藩谁不是。谁是难兄难弟。正乐意、融融未已。莫趣东方千骑去,愿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