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际会如斯,孰穷所以。
正知知之,不出乎是。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歷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隠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爲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爲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心月。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
高厚同源,万殊一体。
卓尔何来,湛然非止。
览蜀天云,挹龙渊水。
际会如斯,孰穷所以。
正知知之,不出乎是。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绘画艺术的赞美,强调了艺术的本源和多样性,并探讨了艺术家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对云、水的描绘,借以表达他对艺术的理解和情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意境。首句“小师正知画师顶相请赞”直接点明了诗人对画师的赞赏之情,小师以其正直和才华受到画师的赞扬。接着,“高厚同源,万殊一体”表达了艺术的高尚和多样性,尽管形式各异,但都源于同一根本。
诗中的“卓尔何来,湛然非止”借用了哲学思辨的语言,探讨了艺术的起源和边界。它暗示着艺术的灵感和创造力来自何方,以及艺术是否有其终点。
接下来,诗人以观赏蜀地的天云和龙渊之水为例,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之情。这些景物的美丽和变幻多样性,使人们深感陶醉和震撼。
最后两句“际会如斯,孰穷所以。正知知之,不出乎是”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艺术的无穷和深邃之处。它表明只有真正明白艺术的人才能领悟其中的奥义,这种领悟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了对艺术的赞美和思考。它揭示了艺术的本源和多样性,并探讨了艺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的无穷奥妙。
粉消妆半。一曲阳春歌始断。便觉香红。十倍光华昔未逢。杨花吹起。犹自风前相枕倚。莫恨春残。留取新诗子细看。
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着洛阳秋?
太息官寒独养疴,浮生半作病维摩。新凉欲学东城醉,亡奈维罍已耻何。
兰玉初攀桂,朱银降自天。堂中有一老,物外百三年。紫诰行充栋,霜毛尽满颠。仁人元自寿,端不羡臞仙。
初侯一亩宫,风雨到卧席。前日筑短垣,昨日始封植。平生岁寒心,乐见岁寒色。翩翩佳公子,为致一窗碧。忆公来相居,筮吉龟墨食。人言陋如何,我自适其适。白眼对俗徒,醉帽坐攲侧。人知爱酒耳,不解心得得。阿堵绝往还,此君是宾客。清风吹月来,懽甚齿折屐。有节似见圣,无言
净人若信平常事,穿过髑髅连孔鼻。多中一了一中多,城东老母难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