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舆来自石苍路,喜得幽人陪杖屦。
应是山灵泽旱苗,不关居士随轩雨。
无传。
《象耳山》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不详。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来自石苍路的篮舆来到象耳山,
欣喜地发现有幽静之人相伴,携着拐杖和草鞋。
这片山区似乎有山神的保佑,农作物免受旱灾,
与此无关的僧人却无法避免被雨淋湿。
诗意:
《象耳山》描绘了一个景象,篮舆(一种古代交通工具)在石苍路上行驶,抵达了象耳山。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山中幽静之人的欢喜,他们拿着拐杖、穿着草鞋,与篮舆同行。诗中还提到了山区的灵泽,保佑着农作物免受旱灾。然而,即使是与此无关的僧人也无法避免被雨淋湿,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赏析:
《象耳山》以简洁的词语描绘了一幅山中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关系。诗中描绘的篮舆可能是诗人自己的交通工具,而他的喜悦则来自于与山中幽静之人的相伴。这种景象使人感受到山中宁静的氛围和与大自然的融合。
诗中提到的山灵泽与旱苗抒发了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山灵泽的存在使得农作物免受旱灾之苦,暗示了大自然的恩赐。然而,诗中也指出,即使是与山灵泽无关的僧人也无法避免被雨淋湿,这种对自然的无法掌控的描写,凸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山中景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敬畏自然的力量。通过对自然与人类的对话,诗词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息息相关的关系。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峭壁苍苍苔色新,无风晴景自胜春。不知何树幽崖里,腊月开花似北人。
急雨泷危石,横云焘古碑。入山芒屦湿,归路角巾欹。中湿连霄病,平生此段奇。只今酬妙句,犹自爱当时。
闭关饶着一丸泥,我亦前扳更后跻。四海弟兄君看取,苛风不断雁行齐。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