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复万世,人心无改时。
此理本非古,伏羲先得之。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先天易吟三十首》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意蕴含深远,善于表达作者对人性与宇宙秩序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万世复万世,人心无改时。
此理本非古,伏羲先得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心性和宇宙法则的思考和触动。第一句"万世复万世,人心无改时"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无论经历多少岁月流转,人的内心本质依然不变。这句话中的"万世"和"人心无改时"传递出一种超越时间的意味,强调人性的恒定性和持久性。
接下来的一句"此理本非古,伏羲先得之"则指出了这一观点并不仅仅是古代的智慧,而是伏羲早已领悟到的。伏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之一,他在创造八卦和图腾的过程中,揭示了人性与宇宙之间的联系。这句话通过引用伏羲的名字,强调了人性和宇宙法则的深刻联系,表达了作者对伏羲智慧的敬仰和推崇。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人性不变和宇宙法则的思索。它呈现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哲学观点,强调了人类本性的恒定性和智慧的传承。通过将人性与宇宙相联系,诗词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在宇宙秩序中的微小而重要的角色。
这首诗词具有深远的意义,引发读者对人性、宇宙和智慧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和敬仰,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呵叱星辰赋远游,更提水镜著中流。读书有眼月千里,爱士无方春九州。论及养生浑是道,时因主试却关愁。武夷不作逢溪老,亦欲临风助击鸥。
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两地江山蹋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几时酒醆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
没譊讹处最譊讹,美玉无瑕贵切磋。几度浑崙提不起,鼠肝虫臂总由他。
人在犂锄烟水乡,结茅高卧小松岗。敕封真静先生号,一卷仙经一炷香。
潇洒碧玉枝,清风追晋贤。数点渭川雨,一缕湘江烟。不见凤凰尾,谁识珊瑚鞭。柯亭丁相遇,惊听奏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