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埋荒草,浮屠出近郊。
松声来葆乐,竹影乱旗梢。
地僻钟鱼响,庭空燕雀巢。
断崖流涧远,隐隐下山坳。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岘山塔院》是宋代诗人袁说友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写岘山上的塔院景色,展现了一种宁静、宏伟和寂寥的美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野寺埋荒草,
草丛中掩埋着被遗忘的寺庙,
Wild temples hidden in the overgrown grass,
浮屠出近郊。
佛塔高耸于郊外,
Buddhist pagodas rise near the outskirts,
松声来葆乐,
松树的声音传来,带来一种宁静的感觉,
The sound of pine trees brings tranquility,
竹影乱旗梢。
竹林的影子摇曳,乱舞如旗帜在树梢上,
Bamboo shadows dance, resembling fluttering banners on tree tops,
地僻钟鱼响,
偏僻的地方,钟声回响,如鱼在水中跳跃,
In a remote place, the sound of bells resounds, like fish leaping in the water,
庭空燕雀巢。
庭院空旷,燕雀筑巢,
An empty courtyard, where swallows build their nests,
断崖流涧远,
断崖峭壁,溪涧从远处流过,
Cliffs and streams flow from afar,
隐隐下山坳。
隐约地延伸到山坳之中。
Vaguely extending into the mountain valleys.
这首诗通过描绘岘山塔院的景色和环境,展现了一种宁静、荒凉和深远的意境。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荒草丛生的野寺、耸立于远郊的佛塔、松树的声音和竹林的影子,在这片隐秘的地方,钟声回荡,燕雀筑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宁静与孤寂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作为背景,通过描写细腻的景物和声音,将读者带入一种寂静而宏伟的境界,使人领略到山水之间的恢弘和深邃。
年年黄菊滟秋风。更有拒霜红。黄似旧时宫额,红如此日芳容。青青未老,尊前要看,儿辈平戎。试酿西江为寿,西江绿水无穷。
江海扁舟客,云山一衲僧。相逢两无语,若个是南能。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沾妆疑湛露。绕臆状流波。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惟有三来劲夜。明月暂经过。
抱病荒村望欲迷,骏奔无数独鸡栖。瞻言冬鼓何时歇,好听农郊雨一犁。
楼台寂寂白云堆,三径萦迂锁翠苔。怪得菊松多喜色,只缘琴鹤已归来。人瞻北斗光尤仙,门对南山掩复开。野客再持漫刺谒,不应袖手又空回。
草树加蒙密,波涛计渺冥。似宜穿野屩,直与眺江亭。薪湿厨烟重,泥浑井汲腥。虚堂坐昏黑,时见一流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