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江岸曲,郢水郭门前。
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
亭楼明落照,井邑秀通川。
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
再飞鹏激水,一举鹤冲天。
伫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
岘山江岸曲,郢水郭门前。
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
亭楼明落照,井邑秀通川。
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
再飞鹏激水,一举鹤冲天。
伫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
诗意:
这首诗是唐代孟浩然的作品,写送萧员外去荆州的场景。诗人以岘山为背景,描述了江岸的曲线和郭门前的郢水。诗人通过对登临之地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景色明亮的亭楼和通向川地的井邑,描绘了竹林中生长的幽兴和风吹入管弦之声。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萧员外的送别和祝福。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述景色和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并以此送别萧员外。诗中使用了大量描写细节的手法,如岘山江岸的曲线、郭门前的郢水,亭楼的明亮落照,竹林中的幽兴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诗有了鲜明的画面感,读者仿佛可以通过诗人的笔触看到真实的景色。此外,诗中使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对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凸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最后两句以送别的方式结束诗篇,表达了对萧员外的祝福和期盼。整首诗意境宁静,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和友人离别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