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
愁消日月忘身世,静对溪山忆酒樽。
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馹骑此时奔。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闲居遣兴》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天阴沉,绿树昏暗,荒城高处的柴门紧闭。
忧愁烦恼消散,日月的循环使我忘却尘世的纷扰,
静静地对着溪水和山景,回忆起过往的酒宴。
什么时候南方的战乱才能结束,
什么时候东方的马车才会奔驰而来。
谁来承担起国家的安危大事,
我只有诗书作伴,默默细细地论述。
诗意:
《闲居遣兴》表达了作者王安石在闲居之中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景象描绘了秋天的阴沉和荒凉的城市景观,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愁。然而,通过静心凝视大自然的山水,作者放松了身心,回忆起过去的欢乐时光。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也贯穿其中,暗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最后,作者以诗书为伴,用默默思考和论述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并希望能够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智慧。
赏析:
《闲居遣兴》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通过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诗人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的担忧,并通过默默思考和论述的方式来寻找安慰和出路。整首诗词抒发了作者对安逸闲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展示了王安石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薄薄窗油清似镜。两面疏帘,四壁文书静。小篆焚香消日永。新来识得闲中性。人爱人嫌都莫问。絮自沾泥,不怕东风紧。只有诗狂消不尽。夜来题破窗花影。
君房足下竟成谀,只是韩歆已破除。岂有江湖钓竿手,为君台阁奉文书。
光阴迅速不停留。春去又还秋。展破皱眉头。且唱和、仙歌散忧。百年短景,争名竞利,图恁惹闲愁。休恁苦贪求。但得过、随缘便休。
万木秋霖后,孤山夕照馀。田园无岁计,寒近忆樵渔。亭树霜霰满,野塘凫鸟多。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福地何萧爽,真祠自杳冥。栋梁传曩昔,草木带仙灵。雾市朝仍合,云扉夜不扃。天风吹玉磬,应是诵黄庭。
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唯惭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