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茅缉为庵,有类穹庐形。
之人伏其中,日醉乎群经。
世俗安尔知,但谓长不醒。
寄此语二豪,渠非彼刘伶。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夏秀才江居五题·醉经庵》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垂下茅草搭建的庵堂,
形似高耸的穹庐。
其中的人躺卧其中,
整日陶醉于群经之中。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
只认为他长久陶醉不醒。
我将这句话寄给两位豪杰,
他们并非那位刘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醉经庵"的庵堂,庵堂由茅草搭建,形状像是高耸的穹庐。诗人描述了庵堂中的人,他整日躺卧其中,陶醉于群经之中。然而,世俗之人难以理解这种行为,他们认为这个人长时间的陶醉是不可理解的。最后,诗人将这句话寄给两位豪杰,告诉他们这个庵堂中的人并非是传说中的刘伶。
赏析:
《夏秀才江居五题·醉经庵》通过描绘醉经庵的景象,表达了对于超脱尘世、沉浸于学问和思考中的人的赞美。庵堂由茅草搭建,形状高耸如穹庐,给人一种宁静、幽深的感觉。庵堂中的人被描述为整日陶醉于群经之中,这里的"群经"可以理解为广博的学问和思想。诗人认为,这种追求学问和思考的人是与世俗不同的,他们能够超越尘世的琐事,专注于更高尚的境界。然而,世俗之人却难以理解这种行为,他们认为这种长时间的陶醉是不可思议的。最后,诗人寄语两位豪杰,告诉他们这个庵堂中的人并非是刘伶,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以放纵酒色闻名的刘伶,而是真正沉浸于学问之中的人。整首诗通过对醉经庵的描写,赞美了那些追求学问和思考的人,并对世俗的看法进行了反思。
薄薄窗油清似镜。两面疏帘,四壁文书静。小篆焚香消日永。新来识得闲中性。人爱人嫌都莫问。絮自沾泥,不怕东风紧。只有诗狂消不尽。夜来题破窗花影。
君房足下竟成谀,只是韩歆已破除。岂有江湖钓竿手,为君台阁奉文书。
光阴迅速不停留。春去又还秋。展破皱眉头。且唱和、仙歌散忧。百年短景,争名竞利,图恁惹闲愁。休恁苦贪求。但得过、随缘便休。
万木秋霖后,孤山夕照馀。田园无岁计,寒近忆樵渔。亭树霜霰满,野塘凫鸟多。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福地何萧爽,真祠自杳冥。栋梁传曩昔,草木带仙灵。雾市朝仍合,云扉夜不扃。天风吹玉磬,应是诵黄庭。
弄假如真舞碧空,吹嘘全在一丝风。唯惭尺五天将近,犹在儿童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