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霜灼灼欲破红,夜来雨落荒兰丛。
空亭无人日色午,但听桐叶惊秋风。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夏日池上三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拒霜灼灼欲破红,
夜来雨落荒兰丛。
空亭无人日色午,
但听桐叶惊秋风。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池塘边的景色。诗人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红色花朵在霜后依然鲜艳欲破的情景,夜晚的雨水洒落在荒芜的兰草丛上。在空荡荡的亭子里,没有人,只有午后的阳光。诗人倾听着桐树叶子在秋风中的颤动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夏日池塘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受。诗中的红花、雨水、荒芜的兰草、空亭和桐叶等形象,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和湿润,以及大自然中的静谧与孤寂。
诗人通过对红花的描绘,表达了它们在霜后依然鲜艳欲破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雨水洒落在荒芜的兰草丛上,给人一种凄凉和荒凉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夏日的湿润和多变的天气。
空亭无人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孤独的氛围。而桐叶在秋风中的颤动声,给人一种凉爽和秋意渐浓的感觉,也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夏日池塘景色的感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力和季节变迁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宋代诗人的才华和对自然的敏感。
忽而来兮,格神鸿休。忽而往兮,神不予留。神在天兮,福我寿我。千万春兮,高灵下堕。
翠岭一千寻,岭上彩云如幄。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 仙鬟撩鬓倚双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终年常避喧,师事五千言。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山茶邀上客,桂实落前轩。莫强教余起,微官不足论。
冷落江西香火缘,岭南人少问吾传。一行水陆余千里,两岁风花仅百篇。句眼竟谁知落处,古囊长是挂闲边。獿人常试斲泥手,客里相逢喜欲颠。
人情甘阿谀,我独倦请谒。尤於权门疏,万事亦已拙。平生江湖期,梦寐不可遏。青青西门槐,少解马上暍。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