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将台榭压城闉,争奈长淮四面春。
闻道公馀一吟啸,满天风月助精神。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熙台》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象。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将台榭压城闉,
争奈长淮四面春。
闻道公馀一吟啸,
满天风月助精神。
诗意:
这首诗以长淮河畔的春日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精神的高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呈现了一幅春天的美丽画卷。诗的开头写道:“不将台榭压城闉”,意味着诗人不愿通过建筑物来掩盖城墙的壮丽景色,而是希望保留自然的美好。接着,诗人写道:“争奈长淮四面春”,形容长淮河两岸都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春天的繁荣和生机。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提到“闻道公馀一吟啸”,表达了他听到了别人吟唱诗歌的消息,自己也情不自禁地高声吟唱,展示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才情。最后一句“满天风月助精神”,形容在这样美好的春天里,诗人的精神得到了滋养和激发。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好的春日世界,诗中透露出宁静、明朗和豪情的气息,给人以愉悦和振奋的感受。
脚根踏地袈裟破,鼻孔撩天拄杖横。归扫秋云趺足坐,荻花半落晚风晴。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两公千载士,出处不须齐。好事赵明府,合祠元瀼溪。清芬兰馥馥,往事草萋萋。新额人瞻仰,知君手自题。
秋千院落重帘暮。彩笔闲来题绣户。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此生几度换炎凉,过了重阳又一阳。无奈流年如转毂,得逢佳节且飞觞。风前落帽从吹鬓,江上登台任断肠。老去已忘荣与辱,只思归卧水云乡。
山雨洒春城,潗潗声颇急。窗下读书人,横编揭阴湿。高鸢饿独叫,远燕寒双入。南园有桃杏,尽抱群梢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