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秋风聚萤苑,门前春浪散花洲。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戏书王文甫家》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湖上的秋风聚集在王文甫家的庭院中,而门前的春浪则散落在花洲上。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上秋风聚萤苑,
门前春浪散花洲。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湖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感慨。秋天的湖上,秋风吹拂着庭院,使得庭院中的萤火虫聚集成了一个闪烁的苑,给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感觉。而门前的春浪则散落在花洲上,形成了一片绚丽多彩的景象。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湖上秋风和门前春浪为描写对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苏轼细腻的感受力和对美的敏感。诗中的“秋风聚萤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萤火虫在秋风中聚集的景象,给人一种幽静、神秘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秋天即将来临。而“门前春浪散花洲”则展现了春天的景色,形容了花洲上绽放的花朵在春浪中飘散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绚丽多彩的感觉。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苏轼善于捕捉自然景色中的细微变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美好的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美的深切感受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首诗词凭借其鲜明的形象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诗意的思考。
黄卷中人最起予,病来相对却成疏。新凉试傍青灯看,犹有飞蚊小未除。
梅天雨歇,柳堤风定,江浮画鹢纵横。瀛女弄箫,冯夷伐鼓,云间凤咽鼍鸣。波面走长鲸。卷怒涛来往,搅碎沧溟。两岸游人笑语,罗绮间簪缨。灵均逝魄无凭。但湘沅一水,到底澄清。菰黍万家,丝桐五彩,年年吊古深情。锦帜片霞明。使操舟妙手,翻动心旌。向晚鱼龙戏罢,千里浪花平
石友拳然万仞姿,竹君啸处一川漪。更无二客随巾屦,谁见先生觅句时。
猗欤太祖,受命于天。化行区宇,功溢简编。武威震耀,文德昭宣。开基垂统,亿万斯年。
晨起寻闲共话难,夜深相对菊花寒。如何风雨多才思,故作扁舟上下滩。
星陈帝子,岳列天孙。义光带砺,象著乾坤。我有明德,利建攸存。苴以茅社,锡以牺尊。藩屏王室,翼亮尧门。八才两献,夫何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