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西江月(二)》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
万象超然难隐。

作者介绍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诚,号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少好学,游歷四方。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应陆诜辟爲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传说曾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秘。八年,着《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元丰中留偈而逝。事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张真人本末》。《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传。 张伯端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悟真篇》五卷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悟真篇注疏》(简称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简称拾遗),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诗词:《西江月(二)》
朝代:宋代
作者:张伯端

本自无生无灭,
强将生灭区分。
只如罪福亦何根。
妙体何曾增损。

我有一轮明镜,
从来只为蒙分。
今朝磨莹照乾坤。
万象超然难隐。

中文译文:
本来就没有生与灭,
强行区分生与灭。
就像罪与福也没有根源,
妙体从未增减。

我拥有一面明镜,
一直被蒙上了尘埃。
今天清理明镜照亮天地,
万象都显现出来,无法隐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世间事物的超脱与洞察。诗中的"本自无生无灭"意味着生死和存在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人为地将其区分开来。作者认为人们对于生与灭、罪与福等概念的界定是主观的,没有固定的根源。同样,作者指出"妙体",即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认知而增添或减损。

接着,诗人引用"明镜"的比喻,表达自己拥有一面明亮的镜子,但这面镜子一直被尘埃所蒙蔽,无法显现出真实的景象。然而,在今天,诗人决定将镜子擦拭干净,让它照亮整个天地。这里的"明镜"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灵或洞察力,而清理镜子的行为则代表诗人对世界的觉醒和领悟。当镜子变得清澈透明时,万象都会超然显现,无法被隐藏。

整首诗意蕴含深邃而超脱的思考,表达了对人世间事物本质的探索和对真实存在的渴望。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人揭示了超越表象和人为区分的真理,并表达了自己对于洞察真相的追求。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练而含蓄,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 《寄于清叔(二首)》

    暖沁香篝宿火温,绛纱红烛照黄昏。自怜不废千金夜,帐底吹笙倒玉尊。

  • 《行宫》

    怪底秦淮一水长,几多客泪洒斜阳。江流本是限南北,地气何曾减帝王。台沼渐荒基历落,莺花犹在意凄凉。青天毕竟有情否,旧月东来失女墙。

  • 《补沈恭子诗》

    灵质贯轩昊,遐年越商周。自然失远裔,安得怨寡俦。我亦小国胤,易名惭见优。虽非放旷怀,雅奉逍遥游。携手桂枝下,属词山之幽。风雨一以过,林麓飒然秋。落日倚石壁,天寒登古丘。荒泉已无夕,败叶翳不流。乱翠缺月隐,衰红清露愁。览物性未逸,反为情所囚。异才偶绝境,佳藻

  • 《涤斋》

    想象盘铭号涤斋,涤斋端得苦安排。清清流出源头水,浴德澄清未有涯。

  • 《导引》

    凤箫声断,缥缈溯丹邱。犹是忆河洲。荧煌宝册来天上,何处访仙游。葱葱郁郁瑞光浮。嘉酌侑芳羞。雕舆绣幰归新庙,百世与千秋。

  • 《颂古》

    灵云一笑见桃花,三十饭年始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名字落天涯。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