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驾浪,只履西归。
求支那之法器,付屈眴之田衣。
度九年之缄默,印二祖之灵知。
海犀酣月而晕,寒乌带雪而飞。
机前自得兮顶目四照,迷里相逢兮鼻头下垂。
水著秋清兮湖光湛湛,山衔落日兮云锦辉浑。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吴兴辩长老以达磨画像请赞》是宋代释正觉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芦驾浪,只履西归。
求支那之法器,付屈眴之田衣。
度九年之缄默,印二祖之灵知。
海犀酣月而晕,寒乌带雪而飞。
机前自得兮顶目四照,迷里相逢兮鼻头下垂。
水著秋清兮湖光湛湛,山衔落日兮云锦辉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僧人的返乡过程,并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渴求和对祖师的敬仰。诗中表现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领悟。
赏析:
诗的开篇,长芦驾浪,象征着僧人乘船穿越波涛,只为回到西方的家乡。他寻求佛法的法器,希望能得到祖师的指导。经过九年的默默修行,他获得了祖师的智慧。
诗中提到的海犀和寒乌是自然界的景象,海犀酣月而晕,寒乌带雪而飞,形容了美丽的夜晚和寒冷的冬天。这些景象与僧人内心的宁静和追求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他的修行心境。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僧人在修行中的体验。机前自得兮顶目四照,表达了他在修行中获得的喜悦和对内心的觉察。迷里相逢兮鼻头下垂,描绘了在困惑中寻找解答的过程。
水著秋清兮湖光湛湛,山衔落日兮云锦辉浑,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妙和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这也映衬出了僧人内心的宁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和对比,展示了僧人返乡寻求智慧和修行的内心历程。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法与自然的融合的追求,体现了宋代诗人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二十年来说是非,一生能系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
餐英人去已千年,留与先生泛酒船。昔日避谗今避世,黄花独识两翁贤。
巨灵掌上月,玉女盆中泉。柱史息车看,孤云心浩然。
先腊梅花谢,不冰溪水流。早尝春菜饼,暖卸木终裘。去岁三冬雪,今年百谷秋。此冬无此瑞,又为老农忧。
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
彭山折坂外,井络少城隈。地是三巴俗,人非百里材。畏途君怅望,岐路我裴徊。心赏风烟隔,容华岁月催。遥遥分凤野,去去转龙媒。遗锦非前邑,鸣琴即旧台。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海客乘槎渡,仙童驭竹回。魂将离鹤远,思逐断猿哀。唯有双凫舄,飞去复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