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石危如坠,枯桐死不春。
雾深云有虎,茅动故愁人。
破屋潜饥妪,荒祠画怪神。
步行牵瘦马,背汗浃寒身。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梧桐岭》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梧桐岭的景观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飞石危如坠,
枯桐死不春。
雾深云有虎,
茅动故愁人。
破屋潜饥妪,
荒祠画怪神。
步行牵瘦马,
背汗浃寒身。
诗中的意境展示了一幅凄凉而寂寥的画面。梧桐岭上,石块从山上飞落,危如坠落,给人一种不安全感。枯死的梧桐树无法迎来春天的生机,象征着死寂和绝望。山间的雾气浓重,云中似乎隐藏着虎的威胁,让人心生惧怕。茅草被风吹动,散发出凄凉的声音,唤起了人们的忧伤情绪。
诗中还描绘了一个贫困的场景。破旧的房屋里,一位饥饿的老妇人躲藏着,她面临着生活的困苦。荒废的祠堂中画着怪异的神像,给人一种不安和诡异的感觉。步行的人牵着瘦弱的马,背上汗水湿透衣衫,身体被寒冷所侵袭。
整首诗以凄凉、荒凉的景象为主线,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于世态炎凉、人生艰辛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对梧桐岭这一特定地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困境的深切体验,以及对人世间苦难和挣扎的思考。这种凄凉的景象和情感,给人一种深深的触动,引发人们对于命运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宋代社会中贫困、荒凉、困苦的一面,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民的疾苦。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凄美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命运相结合,展现了方回对于人生苦难和社会困境的深刻洞察。通过细腻而独特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和无奈,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弄玉吹箫后,湘灵鼓瑟时。月边丹桂落,风底白杨悲。杂珮分泉户,馀香出繐帷。夜台飞镜匣,偏共掩蛾眉。
文才久合步蟾宫,未肯争搏九万风。剩欲论诗宗典乐,故应怜我隶司空。高山宛在绿琴里,白发从多清镜中。要识起予真赏意,圣门千古望龟蒙。
八载江湖甫召还,深言应又忤天颜。九重不见饥民色,只看先生两鬓间。
日晒船篷四面炊,几时却得出船时。江西未到何须恨,且到三衢也自奇。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磊落襟怀人不知,回头堪叹亦堪悲。杯残炙冷穷工部,齿豁头童老退。十事有九不如意,百年逾八欲何为。早知人世暗如漆,只合灶间食蛤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