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松初不为茯苓,自要禅关门径深。
禅老一朝飞锡去,不妨留下海潮音。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乌龙老栽松既以诗三首》是宋代诗人郑獬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棵被乌龙选择的古老松树,通过三首诗歌表达了松树在禅修中的神奇和深远意义。
诗词的中文译文:
乌龙老栽松既以诗三首
松树初不为茯苓,
只因禅关门径深。
禅师一旦飞锡去,
倒也留下海潮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松树为主题,通过禅修的意境展示了松树的特殊之处。首先,诗中提到松树最初并非为了产生茯苓(指松茸),而是因为禅修之门径深远才生长在禅关之地。这里的禅关可以理解为禅修修行的门径,意味着禅修的修行者能够进入更深层次的修行境界。
接下来,诗中描述了禅修师傅一旦修行达到极境,便会"飞锡去",也就是超越生死的境界。然而,即便禅修师傅离去,松树仍然留下了海潮般的音响。这里的"海潮音"象征着禅修师傅的教诲和智慧,如同大海之潮汐一样,持续地回荡在禅关之地。
整首诗描绘了松树与禅修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禅修对松树的影响和松树在禅修中的特殊地位。松树作为一种古老而坚韧的树木,与禅修相辅相成,象征着禅修的悠久历史和不朽的精神。禅修的境界使松树超越了自然的限制,成为了灵性的象征。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达了禅修与自然的融合,以及禅修对人性深层的启迪。它展示了松树在禅修中的特殊地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禅修境界的向往和敬仰。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唤仗紫宸披晓霭,退朝清燕坐晴霏。简编有味炉熏永,铃索无声漏箭稀。
范老登科犹别姓,余公应举亦更名。人心何止矛般险,世道于今砥似平。到了赭衣同适市,知它白棓欲谁坑。云端别有冥冥翼,不受虚弦浪箭惊。
吾尝鄙文赋,陆机自炫鬻。濬发夸巧心,见唾憾拙目。□□渊明诗,莫若黄山谷。或者巧斧斤,疑谓拙不足。诗文较巧拙,议论黄胜陆。人才亦复尔,世事可类触。善宦司马安,四食九卿禄。百世名不馨,史笔有余戮。大匠公输子,绳墨万厦屋。规矩方圆外,何必续土木。李子寄此轩,一□
不时徇铺路纵横,小队戎衣自出城。天假汉儿灯一炬,旁人只道是官行。
桥向来边度,风从阔处来。冷然旬五日,无去亦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