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何曾病,是病因问有。
两眼对两眼,世医咸拱手。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文殊问疾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宗杲。这首诗词探讨了一个居士(指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病症,以及世间医者对他的束手无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居士何曾病,
是病因问有。
两眼对两眼,
世医咸拱手。
诗意:
这位居士从未生过病,
病因不明,他询问有人知晓。
他的双眼直视医者的双眼,
世间的医者们无不束手无策。
赏析:
这首诗词以表面上的病症为线索,实际上探讨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居士所代表的是一个修行者,他在身体上的病症可能是一种比喻,指的是内心的困扰或疾病。作者通过描述医者束手无策的情景,展现了人世间的医学知识和智慧的局限性。这一局面凸显了修行者在追求内心平静和治愈时,需要超越世俗的束缚,寻找更高层次的智慧和指导。
诗词中的"两眼对两眼"表明居士直视医者,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对抗或挑战,显示出居士对治愈的渴望和对医者的期望。然而,医者们却无能为力,他们拱手相让,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无法解决问题的局限性。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隽永的表达,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思考和探索。它提醒人们要在追求真理和内心平静的过程中,超越表面现象,寻找更深层次的智慧和领悟。诗词中的文殊可能指的是佛教文殊菩萨,他是智慧和智慧之光的象征,进一步强调了超越世俗智慧的重要性。
总之,这首诗词以病症为切入点,通过描述医者束手无策的情景,传达了修行者寻求内心平静和治愈时所面临的困境。它提醒人们超越世俗的局限,寻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指导。
自余衔哀归,不与人事接。两至此饭僧,华宇何晔晔。大士邀我铭,吾学愧涉猎。强述殊不高,下笔曾未惬。岂意烦镌刊,有似虫镂叶。徒将珉石蠹,柱坏亦已辄。又不虞後人,讥诮喙嗫嗫。今我将还朝,方丈一登蹑。岭竹与岩花,所植皆妥帖。罗列森翠戈,次第笑朱颊。乃知化平等,此意
去时数点雨,归时数片雪。雨雪两不多,山路双清绝。
彩凤穿花啄石苔,玉窗琼户紫烟开。山人不说罗浮梦,却忆玄都观里来。
海棠阴下小徘徊,屐齿深深一径苔。忽听铜钲花外近,园丁说是主人来。
我闻方外士,见面照人明。笔幻岁寒友,琴弹太古声。侯门知遇重,真馆笑谈清。茗碗聊相对,清风两腋生。
通身是眼,不见自己。欲见自己,频掣驴耳。通身是手,不解著鞭。白牛懒惰,空打车辕。通身是佛,顶戴弥陀。头上安头,笑杀涪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