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父论情是至亲,若为见卖苟全身。
发崔冤魄旋无憾,眼见君侯杀伯春。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隗嚣》是宋代诗人陈造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诸位父辈论及情感,视为最亲密的人,然而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出卖了感情。发泄崔冤魄的怨愤,心中却没有遗憾,亲眼目睹君主杀害了贤良的春秋伯父。
诗意:
这首诗词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作者通过描述诸位父辈出卖感情、杀害贤良的春秋伯父的场景,表达了对伦理道德的质疑和对人性的深思。诗人可能在探索权力与道德、情感与利益之间的冲突和抉择。
赏析:
《隗嚣》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描绘,展示了诸位父辈出卖感情、背叛亲人的行为,以及君主的残暴统治。这种对道德困境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揭示,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中的“崔冤魄”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崔宁,他曾因忠诚于春秋时期的君主而被杀害。诗人通过提到崔冤魄,表达了对忠诚、正义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对背叛和暴行的谴责。
整首诗词在简短的文字中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思考,引发读者对权力、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应保持良知和正直,并警示权力的滥用可能导致的恶果。这使得《隗嚣》成为一首具有启示意义的诗词作品。
明朝遍入孤峰裹,是处寻求不见师。自古上贤难出手,为伊不肯淡工夫。垂经留教五千卷,迷人看著转迷途。凡夫贪爱将为事,少得曹溪这老卢。
猗若人兮葛布,渡柴桑兮水泠泠。稚子髧两髦兮从而后。东家有酒兮,绿参天其荫柳。山风凉兮月瞑,枕白石兮未醒。漭无极兮天游,不知乾之为马兮坤之为牛。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我穿双不借,已办一莫难。背剑嗟鏽铗,腰瓢独金丹。岁晏乃得子,劳作青眼看。行矣各努力,岁月飒已残。
遥观一郡色,尽得二江声。
处处无归路,悠悠且逝波。渚花风外少,江树雨中多。吹笛蛟龙听,开窗鹳鹤过。高人著书手,头白共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