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
歌锺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问。
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
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为裴使君赋拟岘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君作新台拟岘山,
羊公千载得追攀。
歌锺殷地登临处,
花木移春指顾问。
城似大堤来宛宛,
溪如清汉落潺潺。
时平不比征吴日,
缓带尤宜向此闲。
中文译文:
君主仿造新台,模拟岘山的景色,
千年来,人们追寻羊公的足迹。
在这座繁华的地方登上高处,
花草树木迁移春天,指引我前行。
城市仿佛是一条宽广的大堤,宛如水波荡漾,
小溪清澈如同汉江,潺潺流淌。
和平时期无法与征战的吴地相比,
宽松的腰带特别适宜在这里悠闲度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为裴使君所写的赋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表达了对和平安逸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了君主仿造新台,模拟岘山的景色。这里的新台是指一座高台,岘山则是传说中的仙山。这表达了君主对于美好景色的追求和创造力。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羊公,羊公是指传说中的羊皮大夫,他在群山之间游历,寻找仙山的足迹。这里表达了人们对于追寻美好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诗中描述了歌锺殷地登临处,指的是在这繁华的地方登上高处,欣赏美景。花木移春指顾问,表达了自然界的春天如何引导人们前行,给予人们指引和启示。
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这里通过城市和溪流的比喻,描绘了城市的壮丽景观和水流的清澈流淌,展示了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逸生活的向往。相比征战的吴地,时平无法相比,体现了对战乱的厌倦和对安宁的追求。缓带尤宜向此闲,表示宽松的腰带特别适宜在这里悠闲度日,暗示了作者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景象,表达了对于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作者对和平安逸的追求和对人文景观的赞美。
秋千散后朦胧月,满院人闲。几处雕阑。一夜风吹杏粉残。昭阳殿里春衣就,金缕初干。莫信朝寒。明日花前试舞看。
驿卒征夫旦复休,鸾舆未必竟南游。见说江淮民力困,行宫风雨使人愁。
其间绝品非不佳,张禹纵贤非鱼鲠。
旧说西湖比西子,君言西湖似贤士。于嗟契阔十五年,一日相逢只如此。南山北山两高峰,春波滟滟摩青铜。未能荡桨穷胜处,倚栏一望开心胸。老我挂冠隐田里,岂知再见烟连水。小须夏日醉满荷,脱屣东归甘已矣。
日午空斋带睡痕,水蔬山药荐盘飧。林乌信我无机事,长到而今下石盆。
日高裹饭看何山,山缺东南水绕关。松桧不摇风自度,读书声在白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