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头上一如来,一一如来鼻孔开。
把得这般刀在手,剪教断了唤教回。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长庚,因继雷州白氏爲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閲、衆甫,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蠙菴、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于琼山(今属海南)。师事陈楠学道,遍歷名山。宁宗嘉定中诏赴阙,命馆太乙宫,赐号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爲南五祖之一。有《海琼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爲《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见本集卷首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 白玉蟾诗,以明正统?仙重编《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续集二卷爲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简称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万历蓝格钞《海琼白真人文集》(简称明钞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刘双松安正堂刊《新刻琼琯白先生集》(简称刘本),清干隆刊《宋海琼白真人诗文全集》(简称干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爲一卷。
《为禅悟剪发偈》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白玉蟾。以下是我给出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毛头上一如来,
一一如来鼻孔开。
把得这般刀在手,
剪教断了唤教回。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禅师在为人剃发的过程中,体悟到了佛法的深刻含义。诗中的“一毛头上一如来”表达了禅师将剃发的人的头发视为佛陀的化身,认识到一切众生都具备佛性。而“一一如来鼻孔开”则意味着禅师通过触摸、剪发的动作,唤起了对佛法的领悟和感悟。最后两句诗“把得这般刀在手,剪教断了唤教回”传达了禅师通过剃发的行为,将人们从尘世的纷扰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重新回归佛教的追求和修行。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揭示了禅师在剪发的过程中所体悟到的宗教意义。通过将剃发的人的头发与如来相对应,禅师传达了一种超越形而上的思想,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观念。而通过剃发的动作,禅师唤起了自己和剃发者对佛法的深入思考和领悟,剃发成为了一种仪式化的行为,象征着对尘世的舍弃和对佛教信仰的坚守。
这首诗词虽然短小,但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达了深刻的禅宗思想。它表达了佛教中重要的观念,即众生皆具佛性,通过舍弃尘世的束缚,可以实现内心的解脱和超越。同时,诗词也反映了宋代禅宗对于修行的重视,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宗教境界的实现。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是一首具有禅宗特色的精彩之作。
天街何日雨云乾,梦想王孙白玉颜。一日能从晦严子,十年不负会稽山。吟诗可但师唐白,服礼终期类汉间。万事总当发廕户,己私除尽即心闲。
四海耆英世共知,七旬强健似公稀。使星姑暂淹黄发,卿月还须近紫微。门外埙篪方合奏,庭前兰玉更相辉。人生乐事谁能及,莫惜通宵寿斚飞。
五马萧萧不醉归,祗人阡陌卷旌旗。今朝故为劝农出,未与诸君泛酒池。
路长。人世罪冤知底数。前程不是无冥府。争似静焚香一炷。无行住。声声称念弥陀父。罪业尽消生有处。弥陀愿力堪凭据。十念一心存旦暮。西方路。功成足步红莲去。
万人遮道,拨不断、争挽房湖逐客。臣罪既盈应九死,全荷君王矜恻。况是当年,曾将愚技,十字街头立。恩波浩荡,孤忠未报涓滴。世事应若穿杨,一弦不到,前发皆虚的。自判此生元有分,不管筮违龟食。靴帽丛中,渔樵席上,无入非吾得。倚湖一笑,夜深群动皆息。
玉楼工就故人仙,宿草离离起暮烟。曾说项斯谁复记,尚怀中散子真贤。鼎来穷巷方今日,胜读残编已十年。西望犹能话离索,秋风来共钓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