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若时之彦,怀哉昔并游。
十年追几砚,一别见坟丘。
满目皆陈迹,伤心未白头。
风流何处尽,颍水去悠悠。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译文:
哀叹时光中的才子,怀念曾经同游的时光。
十年来追逐着几块砚台,一别后再见时已在坟丘。
眼中满是往事的痕迹,心中的伤痛却未使头发变白。
风流的岁月何处尽头,颍水一去不复追悠。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友谊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彦”指的是有才华的人,诗人哀叹时光中有才子的稀缺,怀念曾经与他们一同游玩的美好时光。诗人形容自己追逐文学的岁月如同追逐几块砚台,而与朋友分别后再相见时却已在坟墓旁边。眼中所见尽是过去的痕迹,心中的伤痛却未使他的头发变白。诗人感慨风流的岁月无法永恒,颍水一去不复追寻。
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友情消逝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时光的无情,以及岁月对人事物的变迁和摧毁。诗中的“彦”意味着有才华的人,诗人对才子的珍贵和稀缺心存感叹,也表达了对友谊的深深怀念。通过描述自己追求文学的岁月如同追逐几块砚台,诗人揭示了他对于才华和文学的执着和追求。最后,诗人以颍水的离去象征风流岁月的逝去和无法挽回。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时光和友情的脆弱与无常,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晚客他州只为饥,无人可与话心期。前生一念有今日,投老相逢复几时。头白可知天下事,秋深定有客中诗。何当细语梅花下,眼底故人今在谁。
盛阳淑气满岩前,误认仙桃开洞天。根老种传王母颗,花娇色映武陵田。辉增晴旭香盈袖,影落溪流锦障川。几度游山偏著眼,世传春信岂无缘。
渺渺长淮路,秋风落木悲。乾坤限南北,胡虏迭兴衰。志士言机会,中原入梦思。江湖好山色,都在夕阳时。
雨声历历来庭户,喜色津津到泽虞。击壤径思同野老,名亭讵敢学坡苏。
非衣不传於法,非法不授於衣。衣既已授,法若为传。玲珑八面自回合,峭峻一方谁敢窥。
万绿无人嘒一蝉,三层阁子俯秋烟。安排写集三千卷,料理看出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