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高无猿猱,下有黄河水滔滔。
天坛半夜见海白,光动古邑鸡先嗥。
鸡先嗥,绝吠獒,岩居林栖吏莫搔。
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闻君今去将效陶,县前种柳芟蓬蒿。
不问公田问民俗,民安事简教儿曹。
河南太守喜恺悌,如此可以无厌劳。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王屋高送王屋知县孙秘丞》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王屋山的壮丽景色和孙秘丞离任的场景,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孙秘丞的赞美和对治理民生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王屋山高无猿猱,下有黄河水滔滔。
天坛半夜见海白,光动古邑鸡先嗥。
鸡先嗥,绝吠獒,岩居林栖吏莫搔。
山肤有时得虞猎,不比彘肉烹连毛。
闻君今去将效陶,县前种柳芟蓬蒿。
不问公田问民俗,民安事简教儿曹。
河南太守喜恺悌,如此可以无厌劳。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王屋山的高耸和黄河的奔流,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作者以天坛半夜见海白的景象,形容了山势之高,给人以震撼之感。同时,诗中提到鸡先嗥,绝吠獒,表达了山中的宁静和幽深,山中的居民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
诗中还提到了山中有时可以得到虞猎,但不比彘肉烹连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接下来,诗中转向了对孙秘丞的赞美和对治理民生的思考。作者听说孙秘丞即将离任,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并希望他能够效法陶渊明,离任前在县前种植柳树,为百姓造福。诗中还提到了不问公田,而问民俗,强调了关注民生和百姓疾苦的重要性。最后,作者称赞河南太守喜恺悌,认为他的治理方式可以使人们无厌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对孙秘丞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以及对治理民生的关注。同时,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对比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老矣丹心在,愁来酒兴浓。江山遗古意,云水淡秋容。落日孤村笛,微风远寺钟。平生善知识,却忆妙高峰。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惟立身。洪规载启,茂典方陈。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嫩烟轻染柳丝黄,句引花枝笑凭墙。马上王孙莫回首,好风偏逐羽林郎。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得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
秋光点点明人眼,不比寻常岩桂花。天与刘郎作嘉瑞,枝枝金粟间丹砂。
不服丹砂不茹芝,老来四体未全衰。有人问我期颐法,一味胸中爱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