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呼笑语中。
为问少年心在否?角巾敧侧鬓如蓬。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望海楼晚景五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沙河的灯火映照着山峦的红晕,
歌声与鼓声在笑语中喧嚣。
我想问问这位少年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他斜戴着角巾,鬓发如同飘散的蓬花。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诗人站在望海楼上,远望着沙河的灯火照亮了山峦,给大地增添了一片红色的美景。在这样的美景中,歌声、鼓声和笑语不断传来,充满了热闹和喧嚣的气氛。然而,诗人却突然产生了对少年内心的思考。他想知道这个少年的心思是否也像这夜晚一样喧嚣,或者是否有着更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人描述了少年斜戴着角巾,鬓发散乱如同蓬花飘散的样子,这或许是他内心的写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夜晚景色和人物形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少年内心的思考和疑问。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夜晚的热闹与美丽,沙河的灯火照亮了山峦,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然而,诗人的思绪却从这美景中抽离出来,开始思考少年的内心世界。诗人用斜戴角巾和鬓发如蓬花的描写,暗示了少年内心的彷徨和不安。整首诗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与外在环境的思考和关注。
此诗词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简短的词句描绘了繁华夜景和少年形象,同时通过隐喻和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人性和内心世界的思考。这首诗词流转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苜蓿含花草露班,奚奴扰扰出沙湾。尘飞大夏三千里,泥满东风十二闲。直内铜符初上缴,征西铁甲未东还。可怜绝代贤王手,少画渔阳阿斝山。
年来三十过平头,笑却周郎却自羞。但得小乔歌一曲,未须辛苦向荆州。
雪晓乌惊矫,无风叶自零。人家住莽苍,径柏挺寒青。千载犹归鹤,三生省病僧。脾虚眼多眚,更比向来增。
君家少室西。为复少室东。别来几日今春风。新买双溪定何似。余生欲寄白云中。
未悟雄冠死结缨,昂然对峙只徒争。山头化作千年石,盛气飞憍不再萌。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