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盛诸杨族,贤宜伯父家。
周姜职苹藻,歜母事桑麻。
大邑移封近,阴堂去日赊。
空余镜奁在,时出旧笄珈。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是苏辙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杨氏家族中显赫的德盛之德以及作者对已故伯母的怀念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杨氏家族德行显赫,
贤淑的伯母是家中的佳人。
周姜是职位高贵的女官,
她为母亲编织丝线。
大城迁徙近在眼前,
伯母离开了这阴暗的世界。
但留下了她的化妆镜和饰品,
还有她曾佩戴过的古老发髻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杨氏家族为背景,表达了对伯母的深深怀念之情。首先,诗人赞美了杨氏家族的德行显赫,突出了伯母作为家族中的佳人的地位和品德。接着,诗人以周姜为象征,借用了一个古代的典故,描述了伯母为母亲编织丝线的善良和勤劳。这些描写展示了伯母的高尚品质和家族的荣耀。
然后,诗词转向描述伯母离世后的情景。大城迁徙,伯母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阴暗的家族庭院。然而,她留下了她的化妆镜和饰品,以及她曾经佩戴过的古老发髻钗。这些物品成为了诗人怀念伯母的象征,也是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的表达。
整首诗词通过对杨氏家族的赞美和对伯母的怀念描绘,展现了家族荣耀与亲情的主题。诗人通过细腻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伯母的深深思念之情,并通过物品的象征意义,加深了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和怀念。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家族中优秀女性的赞扬和对家族传统的珍视,同时也传递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让读者在感悟亲情与家族荣耀之间的纽带时,产生共鸣和思考。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飘泊。偶然相聚还离索。多病多愁,须信从来错。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
细雪繁飘远近来,三冬佳气一朝回。莫嫌天上琼花晚,元待人间粉艳开。
珍重南华五色禽,云栖雾宿见无因。雨中恐悮翩然出,我是闲人非贵人。
中峰半夜起,忽觉有青冥。此界自生雨,上方犹有星。楼高钟尚远,殿古像多灵。好是潺湲水,房房伴诵经。
疽根蟠阃内,命也可由人。蜀雪犹坚壁,江风已震邻。功名拘气数,文字见精神。仰药临危日,何曾爱此身。
雪压狐裘醉玉京,夜闻歌吹到天明。寒窗病起今头白,始听春簪食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