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遇本非因绍介,登门不谓便无期。
倾心问及言犹在,投贽书成事已悲。
作镇方甘建邺水,惜贤尤在中兴时。
伤心无复谘疑事,还似当年徐孺碑。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挽张全真诗二首》是宋代张嵲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挽张全真诗二首
辱遇本非因绍介,
登门不谓便无期。
倾心问及言犹在,
投贽书成事已悲。
作镇方甘建邺水,
惜贤尤在中兴时。
伤心无复谘疑事,
还似当年徐孺碑。
诗意:
这首诗是张嵲挽诗,表达了对张全真遭受冤屈的悼念和痛心之情。诗中提到了张全真受到的屈辱并非因为介绍人的关系,而是因为登门拜访时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他倾情询问,但所言仍然存在,而他的贡献则以悲哀的方式成为了事实。张嵲表达了自己对张全真的欣赏和怀念之情,认为他在建邺水的治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可惜的是贤才往往在国家兴盛的时刻被忽视。诗人表示内心伤痛,不再咨询疑难问题,而现在的情形恰似当年徐孺碑一样。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张全真的敬佩和痛心之情。张嵲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对张全真的赞美和惋惜,展示了对他的深刻记忆和对时代局势的思考。诗中呈现了一种对才能被埋没和冤屈的遗憾,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整首诗以叙事方式呈现,语言平实而含蓄,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通过对徐孺碑的联想,也展示了历史沉淀和时代变迁的反思,使诗作更具深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词句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个人遭遇和时代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张全真的敬佩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整首诗在简短的篇幅内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具有一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深深触动人心。
晚遭吕范攻尤峻,死辟荆舒恨未销。举世共非前濮议,无人细考后尊尧。
旱气满南州,深贻旰食忧。蟹能升古井,龙敢卧深湫。德政真无愧,丰年信可求。野人无别慕,鼓腹事西畴。
古迹荒基好叹嗟,满川吟景只烟霞。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
春行日日度芳林,僧梦回看午转阴。闲喜林塘多静态,忙输蜂蝶见花心。三杯酒后逢人醉,几首诗多取意吟。惭愧孟郊三百首,何人收拾荐薰琴。
太虚自是隔凡尘,惟恨神霄事不真。泥马空遗玄圣像,池鱼恐是小龙身。久知天上仙官贵,不救山中道士贫。旧宅固应存太史,徽称早已号真人。
绛河明月,到中秋、不比寻常三五。神女梦,寒生嫉妒,特地行云行雨。天上婵娟,人间阴晦,怅望成凄楚。金尊翠袖,澹然相对无语。遥想天柱峰头,通宵宴赏,此地今何处。争似银桥侵汉表,直入琼楼玉宇。桂树婆娑,羽衣凌乱,偷得霓裳谱。素娥应笑,醉来狂兴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