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三千字,朝廷耳目醒。
高名动牛斗,直气破雷霆。
美行皆成法,閒谈尽可铭。
悲哉真玉树,风雨一飘零。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挽吴宜徽》是宋代郑獬的作品。这首诗以悼念吴宜徽为主题,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悲痛之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吴宜徽的杰出才能和崇高品行。第一句“大策三千字,朝廷耳目醒”表达了他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深思熟虑和引起朝廷的关注。第二句“高名动牛斗,直气破雷霆”形容他的声名远扬,具有强大而直接的影响力,甚至能够击破雷霆般的威力。这些描写展示了吴宜徽在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接下来的两句“美行皆成法,閒谈尽可铭”则强调了吴宜徽的品行高尚和言行一致。他的言谈举止都是值得铭记和效仿的。最后两句“悲哉真玉树,风雨一飘零”表达了诗人对吴宜徽逝世的悲痛之情。将吴宜徽比喻为真正的玉树,却在风雨中凋零,暗示了他的英年早逝和社会的不幸损失。
整首诗通过对吴宜徽的赞美和悼念,展现了他在政治、社会和品行上的卓越之处。同时,诗人的悲痛之情也透过诗中的比喻和意象得以表达。这首诗深情而含蓄,既展示了吴宜徽的伟大,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悲伤之情。
临水桃花已乱飞,向人浑似诉离披。溟濛细雨春风暴,还是青林生叶时。
倚杖寒山暮,高杉韵细飔。归舟藏别蒲,落日映荒陂。碧涧流红叶,黄猿领白儿。石桥南畔路,岑渚复幽奇。
额黄肌粉斗新妆,春入园林度暗香。留滞江南归未得,一枝聊复沃愁肠。
飞轮击水日三千,咫尺长安在日边。试向茂陵高处望,未央前殿立铜仙。
摇落山城暮,行人返照边。乱蝉鸣古柳,独鹤下遥川。秋事无多日,寒花又一年。故应深夜雨,重忆对床眠。
早从孟母受诗书,晚见飞腾五丈夫。桂籍联名看衮衮,兰陔戏采极愉愉。已酬锺釜当年志,合入衣冠盛事图。教子荣亲谁不羡,堂成燕雀亦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