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正黎司地,南来得姓繁。
清时能教子,余润必高门。
珠蚌他年誉,金籝晚岁温。
王师勤佐馈,乡斗待平反。
胡寅(一○九八~一一五六),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进士。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以御史中丞何?荐,除秘书省校书郎,迁司门员外郎。汴京陷,弃官归。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爲驾部员外郎,寻除起居郎,以上万言札子忤时相,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復爲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永州、邵州、严州。八年,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丁父忧,服除奉祠,俄致仕,居衡山。二十年,以忤秦桧,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寻復旧官。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九。有《斐然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三五有传。 胡寅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斐然集》(其中诗五卷)爲底本。校以清经钼堂钞本(简称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法式善存素堂辑钞《宋元诗集八十二种》中的《斐然集》(存三卷,简称存本,藏北京图书馆)。集中诗集外之诗,附于卷末。
《挽黎承事》是宋代诗人胡寅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北正黎司地,南来得姓繁。
清时能教子,余润必高门。
珠蚌他年誉,金籝晚岁温。
王师勤佐馈,乡斗待平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北方和南方的对比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家族名望与子孙成就的思考和期许。
首先,诗的开头描述了北方的地方官黎司,黎指的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姓氏,司指的是官职。北方地位崇高,而黎姓人口众多。接着,诗中提到清朝时期,黎姓人能够教育子孙,因此作者认为如果北方黎姓人在清朝时代能够培养出有才能的后代,那么他们的名望必然会更加显赫,与高门相对应。这里的"余润"指的是作者自己的后代。
接下来,诗中转向南方,以珠蚌和金籝来比喻南方的人。珠蚌在古代被赋予珍贵和美好的象征,表示南方人有着未来被誉为珍宝的潜质。金籝是一种乐器,晚岁温指的是在晚年时温暖和谐的生活。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南方人民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在晚年过上舒适幸福的生活。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朝廷官员的期待和对家乡的期盼。王师勤佐馈指的是朝廷官员的忠诚和辅佐之功,乡斗待平反则是希望家乡的斗争能够得到正义的裁决。
整首诗通过对北方和南方的对比,展示了作者对家族名望和子孙成就的思考。作者希望北方黎姓人能够在清朝时代教育子孙,以提高家族的声誉。同时,他也祝愿南方人民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并对朝廷官员的忠诚和家乡的正义抱有期待。这首诗词既表达了对个人家族的关切,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的期望。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手疏谢明主,腰章为长吏。方从会稽邸,更发汝南骑。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露冕见三吴,方知百城贵。
扁舟一水接湖杭,久别先生道德光。名子我方思右咳,隔邻公此选东床。彭聃上寿终澌尽,刘白同年各健强。梅子黄时雨如许,小留信宿共清觞。
日上宁容晓雾遮,须臾碧玉贯明霞。人谋天意适相值,寄语韩公不用夸。
牢落祠官冷似秋,赖诗消遣一襟愁。喜延明月常开户,贫对青山懒下楼。客诧瀑奇邀往看,僧夸寺僻约来游。何当与子分峰隐,饥嗅岩花渴饮流。
江南一枝春,岁久暗香灭。怪得深夜寒,荒村映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