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宗释复宗儒,竭虑研精四体枯。
莫待归全寂无语,始知诸法本来无。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挽歌词三首》是宋代释智圆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挽歌词三首》中文译文:
第一首:
宿命将释宗与复宗结合,
费尽心思探索四种语言之枯寂。
无需等待归家,静默无言,
方知万法本来无物。
第二首:
修行路上,追随先贤的足迹,
摆脱了尘世的牵绊。
我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超越了世俗的束缚。
第三首:
婆娑的身影,随着岁月的流转,
犹如风中残落的花瓣。
世间的一切皆是幻象,
唯有内心的宁静才是真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释智圆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他在修行中融合了佛家和儒家的思想,通过四种语言的研究,体悟到了法本无物的真理。诗词中透露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第一首诗表达了对归家的期待,但也提到了无需等待归家,因为真理并非外在的归宿,而是内心的宁静和静默。只有在静默无言的状态下,我们才能领悟到法本无物的境界。
第二首诗强调了修行的道路,释智圆追随着先贤的足迹,超越了尘世的牵绊。他通过修行,体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超越了世俗的束缚。
第三首诗以婆娑的身影和风中残落的花瓣为比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世间的幻象。只有超越幻象,寻找内心的宁静,才能接近真实的存在。
这首诗词展现了释智圆深邃的思想和对宇宙法则的领悟。通过对修行和生命的思考,他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内心平静的追寻。
饮瓢未必臞颜氏,裹饭谁曾访子来。天上人间唯玉帝,肯分雨露到枯荄。
虚阁近鸣湍,应宜把一竿。雨伤春麦烂,风折晚蒲干。抱瓮临江汲,携书入寺看。自惭何独幸,世难此偷安。
策蹇下玉岗,东风忽吹晴。不暖亦不寒,夜气觉自清。书生澹无事,复恋旧短檠。开卷见圣贤,愧我犹编氓。便思澡尘虑,肃然奉天明。出门视斗极,敬心由之生。姿年舍我去,老学何由成。
船中闻雁洞庭夜,床下有蛩长信秋。
梅花湿露未全乾,青女横陈故作难。卯醉醉如申醉醉,晚寒寒似晓寒寒。园林雪后清孤甚,京洛尘中子细看。自是丰神无与比,肯同桃李恋雕鞍。
沟水浸新月,街槐生碧烟。明河七夕後,倦马五门前。小市灯初闹,高楼鼓已传。赋诗宽客恨,哦罢却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