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挽垓山陈宣义》

升堂曾得话从容,骨相清癯七十翁。
唧唧爱人皆语妙,迟迟留客屡杯空。
眼分青白斯文外,手作推敲雅咏中。
我忝金兰三世契,颇堪溪浒忆清风。

作者介绍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的生平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阳枋的家庭成员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作品评述

《挽垓山陈宣义》是宋代阳枋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曾经在升堂的时候,得到过从容自若的话语,
骨相清瘦的七十岁老人。
唧唧地说话都很妙趣横生,
迟迟地招待客人,杯盘却一次次空空。
眼中有着青白分明的文采,
手中创作着推敲雅致的诗歌。
我自愧不如他的金兰(指交情深厚的朋友)三世契约,
颇有些能够领略溪浒(指江南水乡)忆起的清风。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表达了对他从容自若、清瘦俊雅的赞叹和敬佩之情。老人的言谈风趣,吸引了所有爱他的人。然而,他待客却总是迟迟不饮,杯盘却空空如也,这或许是因为他更注重与人分享智慧和文学才情。作者自愧不如老人的交情深厚,但仍能在溪浒之地感受到清风的回忆。

赏析:
《挽垓山陈宣义》通过对一位老人的描写,展现了他的从容、清瘦和才华横溢。诗中运用了相对简洁的语言,展示了老人的魅力和风采。他的言谈之间流露出的智慧和幽默,使得所有爱他的人都对他赞叹不已。然而,诗中也透露出老人待客有所保留,不急于享受物质富足,更注重与人分享文学才情。作者自愧不如老人的交情深厚,但却能从溪浒之地感受到一股清风,这种感受或许是来自于对老人的回忆和对他的敬仰。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老人的敬佩和自愧,并通过溪浒和清风的意象,给人以一种宁静和深思的感觉。

  • 《酬县教徐志友》

    二十五宗诗有派,九成宫帖字名家。何须奠去无人识,政自吟来与舅夸。

  • 《旅怀》

    雪貌潜凋雪发生,故园魂断弟兼兄。十年除夜在孤馆,万里一身求大名。空有新诗高华岳,已无丹恳出秦城。侯门莫问曾游处,槐柳影中肝胆倾。

  • 《和周仲觉三首》

    书嬾聊遮眼,诗穷只掉头。寒醒非不睡,薄醉柰何愁。火细霜还重,风停叶自投。半生灾疾里,谁遣未休休。

  • 《寄昭应王丞》

    武皇金辂辗香尘,每岁朝元及此辰。光动泉心初浴日,气蒸山腹总成春。讴歌已入云韶曲,词赋方归侍从臣。瑞霭朝朝犹望幸,天教赤县有诗人。

  • 《今别离》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

  • 《送梁判官归女几旧庐》

    女几知君忆,春云相逐归。草堂开药裹,苔壁取荷衣。老竹移时小,新花旧处飞。可怜真傲吏,尘事到山稀。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