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挽别大参二首》是宋代李曾伯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挽别大参二首》中文译文:
早年公已阿戎知,
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
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
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
诗兮岂但哭吾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李曾伯挽别已故大参(官名)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朋友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早年与大参一起征战西部的经历,他们曾经共同踏过艰险的征途,相互扶持着前行。接着,诗人描绘了他们在百六椽间(指书院或居所)共同学习的情景,这里是他们共同成长的地方,而现在大参已经不在了,诗人感到无限惋惜。诗的下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重游荆渚(地名,指江南地区)时的感受,虽然曾经与大参在这里相识,但大参已经不在身边。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朋友的哀悼之情,他认为这首诗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感伤,而是为了表达对这位哲人的哀思。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与已故大参的过往和思念,表达了对友谊的珍重和对逝去朋友的哀悼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重游旧地时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具有普遍的人情之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尽弹筝仕女,会银甲,骤冰弦。看蝉影**,莺声历历,鸿阵翩翩。哀音暮年多感,柰对花、对酒更闻鹃。却恐乘云飞去,缠头袅住非烟。乌丝缀谱倩陈玄。雅调为谁传。嗟江上峰青,湘皋木落,与挟飞仙。正须丝竹陶写,尽胜渠、槌拍事枯禅。莫负金尊皓月,难留锦瑟华年。
正欲持杯赏万红,却遭连日雨兼风。种花欲看难如此,可是衰翁赋分穷。
绕绕云梯,上彻青霄霞外。与诸仙同饮,镇长春醉。虎啸猿吟,碧桃香异风飘细。希奇。想人间难识,这般滋味。姮娥奏乐箫韶,有仙音异品,自然清脆。遏住行云不敢飞。空凝滞。好是波澜澄湛,一溪香水。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树倒群公尚不飞,先生於此独知几。杀身无益事成败。闭口不言心是非。吴渚蓴鲈张翰去,鉴湖风月贺章归。从教血染长安市,一舸清风眠钓矶。
夜窗搔首发鬅鬙,病不胜衣倚瘦藤。堪笑颜回忍饥面,常依韩愈看书灯。残生已与灰俱冷,旧友谁如几可凭?月落风生忽增气,掠檐劲翮有归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