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遥武夷翁,霞衣烂朝日。
作亭依云根,旷望兹焉息。
仙游去不返,孤丘已陈迹。
身虽隶编齐,贻谋有遗则。
庆流终必大,名亭以为识。
伊昔晋公堂,三槐手亲植。
扶疏满庭阴,貂蝉映圭璧。
默视天人际,召应齐吕律。
闾门容轩车,兹理固可必。
终见童氏里,鸣珂声赫奕。
杨时(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学者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进士,调官不赴,先后从程颢、程颐学,世传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年四十后始出,歷知浏阳、余杭、萧山县,张舜民荐爲荆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爲秘书郎,未几除迩英殿说书。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又兼国子祭酒,力排和议。乞致仕,提举崇福宫。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着书讲学,东南学者推爲程氏正宗。绍兴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有《龟山集》。事见清毛念特《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二八有传。杨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龟山集》爲底本。校以清顺治八年杨令闻雪香斋刊本(简称顺治本),光绪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简称光绪本)等。光绪本多出底本诗八首,今又从《严陵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合併附于卷末。
《童氏必大亭》是杨时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一个迢遥的仙境景象,并以童姓为题材,表达了对童氏家族兴盛和名声流传的祝愿。
诗词中的描述以武夷翁(指仙人)为主角,他身着霞衣,犹如朝阳的光辉闪耀。他建造了一座亭子,依托在云的根基上,远离尘嚣,宁静而广阔。然而,仙游者已经离去,只留下孤丘长存,成为历史的痕迹。尽管作者身属庶民,却有着卓越的才智和远大的抱负,他希望自己的名字和功绩能够流传下去,将庆流(庆幸的流传)变得更加辉煌,所以他建造了这座名为童氏必大亭的亭子,作为自己的标志。
诗词的赏析中,杨时通过对童氏必大亭的描绘,展示了自己的志向和对名声与地位的追求。他以武夷翁为象征,表达了对高尚境界和超凡人生的向往。亭子依云根而建,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境地,寓意着宁静与安宁。然而,仙游者已经离去,孤丘只剩下陈迹,呈现出时光流转的无情。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寄托于童氏必大亭,希望通过建造这座亭子来达到名声彰显和永久流传的目的。他引用晋公堂和童姓的历史典故,彰显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价值的尊重。最后,他描绘了童氏里的声音,象征着童氏家族的辉煌与兴盛。
整首诗词通过独特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卓越和名声流传的向往。他希望通过建造童氏必大亭,将自己的名字和功绩铭刻在历史中,成为后世所知的人物。这首诗词在形式上优美流畅,充满了艺术性和韵律感,展示了杨时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思考。
不独山中有,还从湖上偏。全将雪嶂影,倒尽玉湖天。花落鸥群乱,香浮雨气鲜。山僧开阁坐,相对一萧然。
相公乃天盖,人文佐生成。立程正颓靡,绎思何纵横。春杼弄缃绮,阳林敷玉英。飘然飞动姿,邈矣高简情。后辈惊失步,前修敢争衡。始欣耳目远,再使机虑清。体正力已全,理精识何妙。昔年歌阳春,徒推郢中调。今朝听鸾凤,岂独羡门啸。帝命镇雄州,待济寄上流。才兼荆衡秀,气助
江上梅花铁石心,江南肠断越人吟。南垣阁老多情甚,才见梅花便抱琴。
东吴有灵草,生彼剡溪傍。既乱莓苔色,仍连菡萏香。掇之称远士,持以奉明王。北阙颜弥驻,南山寿更长。金膏徒骋妙,石髓莫矜良。倘使沾涓滴,还游不死方。
小聚依江近,支流入浦分。荒寒孤店雨,零乱野祠云。薄饷炊畲粟,珍烹采涧芹。年来去健羡,摩腹自欣欣。
茅瞻竹阁枕回溪,柳外平桥拍水低。在藻白鱼知鹭下,穿林黄雀觉蝉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