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同罗季能章成父张子直登樊城制胜楼》

避愁聊复上层楼,上到层楼转更愁。
杳杳青烟榆夹塞,鳞鳞翠浪麦平畴。
山连楚甸三千里,地隔中原四百州。
立尽栏干夜领会,沧波渺处起沙鸥。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诗词:《同罗季能章成父张子直登樊城制胜楼》

中文译文:
避开愁苦,我又上了层楼,
登上楼层,愁绪更加缠绵。
遥望着远处的青烟,榆树夹道而生,
看到一片片翠绿的浪花在麦田平原上涌动。
山脉连绵,延伸至楚国的边境,长达三千里,
而地势隔断了中原四百个州。
站在栏杆上,夜晚领悟了人生的意味,
苍茫的波涛在远方涌动,唤起了沙鸥的飞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通过描绘登上樊城制胜楼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头表达了诗人逃避忧愁的心情,他选择上楼,希望通过改变视角来缓解内心的困扰。然而,当他登上楼层后,愁绪却更加加深,这种转变意味着现实并非如他所愿,内心的困扰并没有得到解决。

诗人运用景物描写,通过描绘远处的青烟和榆树夹道的景象,展示了一种遥远而模糊的感觉。青烟和榆树的存在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朦胧而遥远,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接着,诗人描述了麦田平原上翠绿的浪花,这里可以理解为对生命的喻示。正如麦浪在平原上起伏不定,人生也是充满波折和起伏的。这种对生命的描绘,与诗人内心的疑问和困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山脉延伸至楚国边境,以及中原四百个州的地势隔断。这里山与地的隔断象征着现实与理想、内心与外界的分离。诗人感叹现实的局限,对于自身的处境感到无奈。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站在栏杆上,夜晚领悟生命的意义。沧波渺处起沙鸥,表达了诗人在远方看到波涛起伏的景象,而沙鸥的飞翔则象征着追求自由和超越困境的渴望。

整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描绘遥远而模糊的景象,以及内心的困惑和迷茫,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人生中矛盾和困扰的情感体验。

  • 《崔氏逍遥堂》

    戚里封侯旧,家园缔宇初。据梧人化蝶,坐石客焚鱼。砌草交垂带,窗筠就刻书。欲知真趣盛,长者数回车。

  • 《司马晋州待制哀辞》

    志古流难合,谈高道自明。风波直恩分,鍼石尽交情。让节蒙知厚,华班绝绮荣。贱生怀感遇,当路假晶荧。累次青油幕,中间白玉京。吏文容议缓,邦事卹言轻。自此嗟流梗,何期苦见兵。塞垣心易动,漳浦信弥惊。玉蕊悲无验,金台望忽倾。岁阑云惨淡,天迥泪纵横。世有真忠亮,今亡

  • 《宴梓州南亭得池字》

    二条开胜迹,大隐叶冲规。亭阁分危岫,楼台绕曲池。长薄秋烟起,飞梁古蔓垂。水鸟翻荷叶,山虫咬桂枝。游人惜将晚,公子爱忘疲。愿得回三舍,琴尊长若斯。

  • 《枕上偶成在首》

    一春霁色养花天,近夏鞭霆雨沛然。说与农人勤贮水,行看绿雾涨平田。

  • 《立秋有怀陈上舍》

    没巴没鼻落一叶,发颠发狂何处风。九十日暑扫地去,满怀汗珠寻已空。却烦察判潘孺子,说与上舍陈元龙。来宵无雨必好月,一樽还要与君同。

  • 《送客北关回赴省宿次韵和杨秘书》

    扰扰送征行,匆匆赴北城。隔关愁暝早,入直爱官清。夏屋连云冷,冬宵彻晓明。不眠身百转,无计决平生。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