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同赋山寺郁李花》

小树扶疏若剪裁,新英浓淡对山斋。
青红相间垂罗带,华叶同开缀宝钗。
未必无言芳径列,须看成实翠珠排。
禅扃掩映情多感,药谱标题品最佳。
众卉分敷争欲并,三春颜色此谁偕。
谁怜寂寞游观少,便与移根向玉阶。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同赋山寺郁李花》是苏颂所写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树扶疏若剪裁,
新英浓淡对山斋。
青红相间垂罗带,
华叶同开缀宝钗。
未必无言芳径列,
须看成实翠珠排。
禅扃掩映情多感,
药谱标题品最佳。
众卉分敷争欲并,
三春颜色此谁偕。
谁怜寂寞游观少,
便与移根向玉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寺中郁郁葱葱的李花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小树扶疏的李花树,与宁静的山寺形成了和谐的对比。李花的颜色青红相间,像垂下的罗带,枝叶繁茂中点缀着宝钗般的花朵。虽然李花无声无言,但其芳香弥漫着整条小径,如翠绿的珠子一般争相排列。山寺的禅房掩映其中,给人以深沉的情感和思考。诗人还提到了一本药谱,标题尤为出色,显示了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品味。不同的花草争相开放,三个季节的颜色此起彼伏,但谁会怜惜这寂寞的山寺,只有把根移向玉阶的李花。

赏析:
《同赋山寺郁李花》通过对山寺中李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李花的细节,通过颜色、形态和芳香等元素,创造出了一幅色彩斑斓、香气扑鼻的画面。同时,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李花与山寺相互映衬,突出了李花的美丽和山寺的宁静。诗中还表达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品味,诗人提到了药谱标题,显示了他对精致事物的赞美和追求。最后两句点出了山寺的寂寞和被忽视的存在,以及李花将自己的根移向玉阶的意象,表达了对山寺境况的思考和关怀。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感慨,展示了自然景物背后的哲理和人文情怀。

  • 《次韵吕肖卿讲学三首》

    忽复机锋对,真堪底里倾。果能成伏老,时许唤殷兄。可惜兹逢晚,相期不计程。受恩凡两世,焉敢恝无情。

  • 《送赵国宜直筠州户掾》

    苦无多路旅程宽,正是江南绿打团。欲湿征衫梅雨细,不成客梦麦秋寒。官闲诗可频搜句,亲近书宜月问安。自笑无才愧之子,明时君禄讵能干。

  • 《端嘉杂诗二十首》

    少年意气慕横行,不觉蹉跎过一生。便脱深衣笼窄袖,去参留守看东京。

  • 《龟石》

    平川汹汹经南国,匹练横托半天碧。洪澜巨浪之中央,忽见颓嵬太古石。此石由来几许时,混元一气初开辟。神功割破混沌胎,划落半空随霹雳。非鼋非鳌不可辩,有若神龟见踪迹。精刚不待娲皇练,浑朴宁从巨灵擘。我知神物本天性,推移运转非人力。当时大禹走天下,驱至九江为纳锡。

  • 《相思儿令(中吕宫)》

    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燕子归栖风紧,梨雪乱西园。犹有月婵娟。似人人、难近如天。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

  • 《杨柳枝》

    孰见西明画锦妆。景非常。烟波柳岸映斜阳。水云乡。咫尺家山人不到,好风光。步虚升入碧云房。洞天长。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