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亭前高柏》

石田硗硗地力燥,谁种双柏已高大。
长材夭矫堪巨栋,老顶索纡若层盖。
雪下孔翠寒不起,风中笙簧清可爱。
菟丝幸好求女萝,莫倚纤柔欲无赖。

作者介绍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亭前高柏》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石田硗硗地力燥,
谁种双柏已高大。
长材夭矫堪巨栋,
老顶索纡若层盖。
雪下孔翠寒不起,
风中笙簧清可爱。
菟丝幸好求女萝,
莫倚纤柔欲无赖。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亭前高耸的柏树景象。柏树生长在石田之上,土地干燥,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柏树已经茁壮成长,高大挺拔,仿佛是谁种下的呢?它的树干高大而挺拔,弯曲的枝干可以用来建造巨大的屋檐。树顶的枝叶交错纠缠,形成了一片茂密的遮盖。即使在雪下,柏树依然保持着翠绿的颜色,寒冷的天气也无法阻挡它的生机。风吹过时,传来了悦耳的笙簧声,清脆而可爱。诗中还提到了菟丝(一种藤本植物)和女萝(一种蔓生植物),表达了作者对柔美的向往,但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依赖柔弱而失去自我。

赏析:
《亭前高柏》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亭前柏树的景象,展示了柏树的坚韧和生命力。诗人通过对柏树的描绘,表达了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赞美和向往。柏树被描绘为高大挺拔,不畏严寒,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依然保持着翠绿的色彩,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的精神。

诗中的“长材夭矫堪巨栋,老顶索纡若层盖”形象地描绘了柏树的生长状况。柏树的枝干弯曲而有力,适合用来建造巨大的屋檐,而树冠的枝叶交错纠缠,形成了一片茂密的遮盖,给人一种安逸和舒适的感觉。

此外,诗中还通过对风中笙簧声的描写,增加了诗的音乐性和艺术氛围,使整首诗更加丰富和生动。

最后,诗中的菟丝和女萝象征了柔弱和纤细之美。作者通过提到这两种植物,表达了对柔美的向往,但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柔弱而失去自我,不要沉溺于表面的柔美而忽视自身的坚韧和力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亭前高柏的景象,抒发了对坚韧和生命力的赞美和向往。通过对大自然中柏树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柔弱而失去自我。整首诗以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写和音乐性的表达,展示了柏树的生命力和对柔美的向往,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壬申年封州自正旦雨至元宵不止》

    人图作元夜,剪纱累红莲。天欲下膏泽,万瓦飞流泉。烧灯雨何损,不过市井喧。春若无此雨,从谁觅丰年。痴儿騃女临管弦,见雨不止意缺然。百知灯光祗照夜,山下一犁知几钱。人间万事有轻重,况是作止当从天。

  • 《卫鞅》

    心术刑名太刻残,网深文峻众心寒。仓忙客舍无归处,始悔当年法欠宽。

  • 《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

    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麑。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泽,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

  • 《送集贤学士伊阙史少府放归江东觐省(一作陶翰诗)》

    墨客钟张侣,材高吴越珍。千门来谒帝,驷马去荣亲。吏邑沿清洛,乡山指白蘋.归期应不远,当及未央春。

  • 《颂证道歌·证道歌》

    历江海,入此土,万水千山同一路。来时无物去时空,稽首牟尼悉加护。

  • 《句》

    千株守红死,一点反魂归。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