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对两位蜀地的僧人的思念和敬仰之情。这两位僧人被称为"天圣二僧",他们都来自蜀地(今四川地区)。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遗憾,因为无法与他们相见,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苏轼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山川,但却试图以巴蜀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感受。他不愿意为游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为了锦城(指成都)的僧人。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蜀地僧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虽然作者无法与这两位僧人相见,但通过诗歌的表达,他将自己的感受传达了出来。诗中的"天圣二僧"是对这两位僧人的尊称,彰显了他们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声望。苏轼忘记了自己的家乡山川,说明他对这两位僧人的景仰超越了对家乡的思念。他试图用巴蜀的话语来解释自己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蜀地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最后一句"岂知身是锦城僧"表明苏轼自己已经在锦城成为了一位僧人,这也是他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嘲和自省。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用意深远。通过对蜀地僧人的思念,苏轼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蜀地文化的关注。同时,他也通过自嘲和自省展现了对自己身份的思考。这首诗词凝练而含蓄,给人以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 《赠殷亮》

    日日河边见水流,伤春未已复悲秋。山中旧宅无人住,来往风尘共白头。

  • 《和余汝霖雪七绝》

    周宣辟国号中宗,六月兴师洒汗同。莫为苦寒辞出塞,采薇归戍亦论功。

  • 《笔占示要君奇》

    许负往昔矣,天纲今何之。谁知千载后,复遇林君奇。

  • 《致仕後即事》

    山村处处晴收麦,邻曲家家什晒丝。正用此时身得谢,十分寿酒不须辞。

  • 《再游头陀寺》

    无因暂泊鲁阳戈,白发兼愁日日多。只恐雪晴花便尽,数来山寺亦无他。

  • 《题东山玩月图》

    斜阳红尽暮云碧,一片天光涵水色。海涛拥出烂银盘,千里婵娟共今夕。主人邻客登东山,踏碎寒光看秋液。星河倒景浸空明,露华溥玉夜气清。冯夷激水水欲立,海若辟易天吴惊。孤舟卷帆泊烟屿,古木撼壑生秋声。恁高人在金鳌背,间看潮生烟渚外。老龙翻海云气寒,长鲸卷雪浪花碎,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